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說她最近在為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愁,問我是如何進行知識的關聯和調取的。
昨天的文章里也寫到了這件事情,雖然說是我自己看的多了,練的久了,有了功力,但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到你們。
今天就寫一篇文章,認真跟你們聊聊這個話題。
//////////
如果我們有觀察過,會發現自己接觸過的有兩撥人:
一撥人會花大量的時間收集和占有信息,總覺得看到每個信息都跟自己有關,都想存下來,覺得以后肯定會用到。
(以前的我就是這樣,所以微信收藏夾收了好多內容,結果都落了灰)。
然而,卻也有那么一撥人,只要是ta看過的內容,需要的時候就能很快想起,然后調取出來,并且還能根據一個知識點關聯到其他知識點。(我現在基本就可以做到這樣)
那要達成這樣的轉變,有什么秘訣嗎?
其實還真的有,分享以下4點,希望對你們提升自己的知識關聯能力有幫助。
//////////
01? 輸入足夠多
多輸入是一切的起點。
想想如果我們連一個東西都沒見過,怎么會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它呢?
如果想不起,又何談知識的關聯呢?
如果我們的輸入量少,知識儲備很少,就很難產生鏈接。
因為大腦是空白的,這樣壓根建立不起來所謂的體系,更加難以進行知識的關聯。
所以說,足夠多的輸入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一個人輸入的越多,大腦才不會匱乏。
當然,這里的多輸入,并不單單是指要多讀書。
讀書只是輸入的一種方式,我們平常工作、生活、實踐、參加活動以及各種經歷也是一種輸入。
甚至這種輸入更深刻,跟別人的交流,對人的觀察也是一種輸入。
所以,并不是讀書少,輸入就少。
有的人雖然讀書少,但閱歷豐富,體驗豐富,見的人多,那知識的關聯能力更強大。
//////////
我之所以能有這個轉變,從瘋狂收藏信息到現在只要自己看過的內容,需要用的時候可以隨時調取,就是因為我這幾年,尤其是去年的確是看了很多書,我是比較喜歡看書輸入。
并且像知識星球、一些好的公眾號文章,我都會多看,認真看,以及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下,為什么他會有這個問題,我能不能解答。
所以,多閱讀、多實踐、多跟別人交流,多思考,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白看的書,白遇見的人,所有的經歷都有用。
這里要注意一點,輸入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如果只是看,沒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費時間。
一定要同時開啟自己的思考,遇到觸動自己的點,想一想,這里為什么會觸動我,對我有什么用,我可以怎么用。
經過如此的思考,才會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這個世界書那么多,信息那么多,真正對我們有用的其實很少。
所以我們在吸納知識時,需要牢牢聚焦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讓一切知識與自己有關,如此才對自己有用。
//////////
02? 多寫作、多表達、多輸出
我一直在文章中跟你們說,一定要養成寫作輸出的習慣。
除了公開表達,能幫助我們鏈接更多人,隨著技能的提升可以賺到錢之外。
其實寫作輸出,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在于幫助我們深度內化自己學到的知識。
我在去年未開始寫作之前,連接能力并不強,從之前我的寫作內容很單一就可以看出來。
隨著每天的寫作輸出以及后來的直播,社群的分享。
我每次讀書輸入的時候,都會強迫自己自動開啟關聯開關,將自己看過的所有相關的內容鏈接在一起,進行輸出。
甚至每看一篇文章,或者書,遇到觸動自己的點,我都會想我是不是可以寫成一篇文章,如果可以,我就寫。
寫作就像一把錘子,是一個注意力瞄點,讓你在讀書、看文章、跟別人聊天甚至做任何事的時候,啟動大腦思考,我可以學到什么,可以跟以前的什么事情,看過的什么書鏈接起來。
所以,寫作輸出是一條關聯知識最佳的自然路徑,一定要多動手,多動手,我們的大腦關聯性也才會更強。
//////////
03? 保持好奇心
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奇心,就沒有探索欲,就很容易陷在自己的固有思維里,自然不會去想什么關聯。
我們只有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才會不斷突破自己的經驗和舒適區,不斷學習和摸索以及實踐,如此才能更有知識關聯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也只有對各種新事物擁有強烈好奇心,熱衷于探索并確實接觸過更多樣的事物,同時也會更熱衷于去思考和抽取不同事物背后的某些底層規律。
//////////
說到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知識?
德魯克在《成果管理》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知識是人類特有的資源,書上沒有知識,書上只有信息,知識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動中運用信息的能力。
所以,只有當知識能夠為我們所用,幫助我們做實際決策、解決問題的時候,它才是我們的知識。
那為什么我們要構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
我們構建個人知識體系,其實就是為了幫助自己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們唯有讓自己不斷行動,不斷實踐,從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才能再去學習,通過學習解決問題,進而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比如查理.芒格擁有數百個思維模型,幫助自己做各種決策。
再比如,瑞.達利歐寫了一本《原則》,其中500多條他自己總結出的生活和工作原則,就是為了讓自己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可以知道如何決策和行動。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說--
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
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不斷去輸入、積累,思考,輸出,進而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