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2年,遼興宗重熙2年。
有這么一個女人,只知姓劉,名字至今無從考證。她出生在四川的一個偏遠地區,自幼父母雙亡,在寄人籬下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十歲左右的年紀,因為歌聲婉轉動聽,漸漸就成了歌女,常常一邊搖著播鼗(tao)(類似撥浪鼓),一邊唱歌,維持生計。不多久,年歲未及豆蔻,劉娥(很多書里習慣稱之劉娥,意思就是劉姑娘)嫁給了一個名喚龔美銀匠,現在看來大概也是因為迫于生計,為了有個依靠,有口飯吃。可惜這位銀匠也并不寬裕,為了生活,帶劉娥離開了蜀地,輾轉之下來到開封,神奇的命運之門,也為這位身世可憐的女子悄然打開。
以我們現在的角度,龔美這個人太“渣男”了,因為他到了開封之后,把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劉娥賣給了一個叫做張耆的人。也許當時劉娥的內心會充滿了哀怨,也許有恨,也會有對命運的無奈,那還能如何,在生存面前也許龔美、劉娥這些小民只得為了活,而活下去,尊嚴是什么?我們不能以我們的標準去評判,因為我們不知道當時他們面對著什么,有什么樣想象不到的問題。
也正是這個張耆,當年正在尚未登基的宋真宗趙恒(韓王)府上供職,機緣巧合之下,趙恒遇到了劉娥,于是接下來的故事,讓我相信了愛情。我不知道劉娥到底是多么沉魚落雁,多么閉月羞花,我只知道,趙恒在明知劉娥是有過婚史的事實之后,依然選擇了和劉娥在一起,當然其中的故事這里不再贅述,比如遭遇到太宗皇帝的阻撓,比如歷盡多少磨難最后兩人終成眷屬。但是后來我們看到的是,宋真宗終其一生,喜歡著劉娥,一直到死都在為劉娥創造機會。
命運的齒輪轉動了,劉娥從普通宮女,到皇妃,一直到皇后,到后來要做皇太后了,而且是垂簾聽政,攝政的皇太后。真宗皇帝一直都是依戀著劉娥,也欣賞著劉娥,到最后我得依靠著劉娥將江山平穩交接。這里面當然有劉娥本身的聰明,也有她對于政治似乎天生的才能,但沒有真宗皇帝的幫助,絕無可能做到。除了愛,沒有別的理由了。
公元1033年,執掌大宋朝堂11年,北宋王朝真正的當家人,攝政太后,劉娥終于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謚號:章獻明肅太后。
一.武則天的難題。
天禧二年(1020)的時候,宋真宗病倒,難以處理朝政,而代為處置的人正是當時身為皇后的劉娥。劉太后在這一時期第一次展現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她在處理政務時能夠迅速理解問題的關鍵,做出合理的決策,并且能夠有效地協調朝廷內外的關系,穩定了朝政局勢。
劉娥出生貧苦,但是肯定是異常聰明。她在張耆家的十幾年里(當時趙恒不能明著和劉娥來往,就把她放在張耆家,一直到他登基)沒別的事,就是博覽群書,增長了自己的見識,將來執掌天下的基礎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打下的。
漸漸的外朝的大臣比如說寇準、丁謂。也知道了后宮有個劉娘娘。
皇帝病重、皇后代為處置政事,外臣們看在眼里,心里會怎么想:一定會想到唐高宗李治,和后來代唐稱帝的武則天。也是皇帝病重,也是皇后代為處理政務。在后來的歲月里,日子一久還發現,這個劉娘娘不簡單啊。咱北宋不應該也要出一位“女主臨朝”吧?
宋真宗晚年,朝中形成了 “皇后攝政” 派和 “太子監國” 派兩大陣營。寇準等主張太子監國,丁謂等支持劉皇后攝政。在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寇準一方因秘密起草詔書廢劉皇后、殺丁謂等人的事情泄密,寇準被罷相貶黜出京。隨后內侍太監周懷政在宮中政變,試圖逼迫真宗傳位太子,事情敗露后被誅殺,寇準也受到牽連。劉太后在這一系列變故中,沉著應對,最終使自己的地位得以確立,為后續垂簾聽政打下了基礎。
太后執政之后,又轉手利用真宗陵寢的事,將丁謂趕出了朝堂。沒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是做不到將丁謂這樣一個政治老玩家以干凈利落的方式來解決掉的。然后真宗時期曾有舉國瘋狂的天書降臨運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劉太后臨朝后,果斷地將所謂的天書作為殉葬品隨真宗一起下葬,結束了這場勞民傷財的鬧劇,使朝政回歸正軌。
這兩件事,一個是政權交接時候保證了平穩過渡,一個是用委婉的手段修正了真宗皇帝的一些弊政。這么說吧,新皇帝仁宗才十歲,外朝全是職場老油條,如果換作其他后妃,如何搞定?真宗愛她是真,真宗得仰仗她也是真。
隨著太后的地位穩固,也會有溜須拍馬之人建議劉太后,要不要仿效武則天,咱給劉家立七座廟,甚至有人獻上了《武后臨朝圖》。在這一點上劉太后是清醒的,至少是堅決表示拒絕,至始至終沒有邁出稱帝的那一步。
還有一件事,就是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劉太后也是聽取了宰相呂夷簡的意見,將李氏以大禮下葬。后來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不僅避免了一場可能的政治危機,也為劉太后和她的家族贏得了好名聲。
劉太后的執政能力,在當時是有目共睹;士大夫的嚴防死守,也是歷歷在目,在太后垂簾聽政的后期,幾乎已經到了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這件事有點壞規矩,不許;那件事有違體制,不可。因為催促太后還政這事遭到貶謫的,甚至還有范仲淹這些后來的名臣。
二.
看完《文明之旅》的分析,劉太后實際上從自身的條件,到客觀的條件,到時代的背景,應該都沒有稱帝的可能。
首先劉太后所做一系列政治舉措,不是在為創立新王朝而做準備,而是在前朝的基礎上修修補補,目的是可以把這份家業安安穩穩交到仁宗的手里。劉娥出身低微,能有今日的地位,一定是非常感恩于她的丈夫趙恒的。于情于理,不應該做出對不住趙家的事情。
而看武則天,則是個非常愛折騰的個性。遷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中書省、尚書省改名為鳳閣、鸞臺,甚至造字,比如武曌的曌,就是武則天發明出來的,類似這樣的還有十幾個。還有她廢掉中宗和睿宗之后的執政風格就是在為立新朝做準備了。而劉太后明顯沒這么去做。
其次劉太后沒有親生的兒子,武則天至少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都是親兒子。武則天最后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傳為給武姓的侄子,那大周這個政權得以延續,武則天這個姑母可能就無法進入宗廟享受祭祀,古代可沒有侄子祭祀姑母的!而如果傳位兒子,就等于還政李唐,但是武則天身后至少能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受到祭祀。最后的劇情大家都知道是武則天還政于李唐的。但是在劉娥這里,唯一的侄子劉從德(劉美的兒子,龔美之后改姓劉,明面上說是劉娥的哥哥),早幾年已經去世了,而且葬禮還在大臣的勸諫之下沒有大操大辦。劉太后就算權勢熏天,就算稱了帝,武則天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劉娥依然解決不了,而且更難辦,就這一點,聰明的劉太后,也不會下這步臭棋。
最后,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她之后,男權社會的這些大臣們可以說是對女主臨朝這件事嚴防死守啊,當初代真宗皇帝批了幾份奏折,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寇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你可以垂簾聽政,可以治理國家。不過對不起,皇帝儀仗,皇帝稱謂,但凡逾矩,就是千秋萬世的唾罵。
《文明之旅》這一期引入了一個概念:人都是活著未來里的。
怎么說,人的行為是受什么影響的?表面看,決定因素是兩點:第一是欲望:我想不想?第二是條件,我能不能?好像這兩點湊齊了,人就開始行動了。但是,在劉太后的故事里,你會發現,真正的決定因素不是這些,而是——對未來的預期。
武則天大權在握的時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最后嚇阻她的,不是任何現實因素,而是那個怎么都沒有一個滿意的預期的未來。劉太后也一樣,一件沒有未來的事,她不會,也不敢去做。
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劉娥能看不到武則天的悖論么?不會的,既然我也解決不了,甚至有非常大的風險,那就到此為止,我就做一個臨朝的太后就行了。甚至最后處置仁宗皇帝生母喪事的事情上,原來是想草草安葬了事,但是呂夷簡說不行,如果規格不夠,太后您百年之后就不擔心劉家的安危嘛!
事實證明,劉娥做對了,不然當仁宗皇帝一旦知道真相,不難想象劉太后的身后一定是一場腥風血雨。
人在現實中做什么,往往是因為對某種未來的熱愛和奔赴;人在現實中不做什么,往往是因為對某種未來的恐懼和逃避啊。
最后以節目的一段話來結尾:
《金剛經》里有個說法,說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給人錢和資源,這是做好事,好理解。法布施,就是教授給人佛法,這也是做好事,也好理解。但是最后一個“無畏布施”,無非就是拍拍哄哄,給人壯膽,讓人別害怕,這也算什么了不得的功德?
但是,年歲漸長之后,我才明白:讓人不害怕,就是讓人看到一種未來,一種可以從容進入,全情奔赴的未來。那不僅是安慰,那才是這世上最浩瀚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