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本文思維導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由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以對話體的形式,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此書告訴我們:你為什么會討厭自己?你為什么會自卑?人的一切煩惱來自哪里?怎么做才能改變自己,獲得自由,過上幸福的人生?
以下就是藍叔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后,總結出的讀書筆記,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
一、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這一部分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個人可以改變嗎?自卑真的不好嗎?
1、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不管覺得幸還是不幸,這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首先,阿德勒認為所謂“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例如,小A有個不幸的童年,被父母不公平地對待,變得膽小懦弱,所以,長大后不敢勇敢追求幸福。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的說法,因為小A的不幸的童年,導致了他無法獲得幸福的生活。
可是,阿德勒心理學否認了這種說法,它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其次,你的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著的結果。
這里的生活方式,指的是: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
如果你把世界看得簡單,你就會用簡單的方式來應對這個世界,如果把世界看得復雜,你就會用復制的方式應對。
你怎樣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怎樣。
2、個人可以改變嗎?
首先說答案:個人當然可以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無論何時無論處于何種環境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其中原因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就是不敢遠離“舒適區”。
雖然人們覺得現狀需要改變,但還是覺得現在生活方式更好,不改變會比較輕松。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及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已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前。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
也就是說,即使人們各總不滿,但還是以為保持現狀更輕松、更能安心。
其次,受“原因論”的影響。
有時,人們把無法改變的責任推到“外因”上。
例如書中談到一個青年因為受到“心理創傷”,(這里的心理創傷可能是與父母關系不和,或在學校受到欺負)產生不安情緒,因此只能宅在家里,無法出門。
也就是說,造成青年閉門不出的原因來自外界,而且是過去已經發生的,這些原因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青年閉門不出的結果將永遠無法改變。
而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了“原因論”這種說法。
它認為青年因為不想出門,才制造了不安情緒。
就是先有了“不出去”這個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目的論”。
另外,書中還談到了一個患有“臉紅癥”的姑娘的案例。
一個姑娘和陌生人接觸時總是會臉紅,她想治好“臉紅癥”,因為她有一個心儀的男孩,只要治好了,她就可以男孩表白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姑娘的“臉紅癥”不治而愈了。
原來,那個男孩主動向姑娘表白了,而姑娘的“臉紅癥”也就好了。
為什么會這樣?還是要用“目的論”來解釋。
姑娘為了達到“避免表白被拒后的尷尬”這個目的,也就是害怕自己的表白被拒絕,而故意制造出“臉紅癥”這個病來。
這樣,她就可以安慰自己,活在“如果我沒有臉紅癥,就可以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個幻想中了。
所以,當我們渴望改變卻遲遲沒有行動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究竟在害怕什么?
我們再看前面青年閉門不出例子,可以推論出,青年是因為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選擇不出門,制造出“心理創造”這個理由來逃避。
3、自卑真的不好嗎?
不是所有的自卑都是不好的,有些自卑有利促進個人進步。真正不好的,是“自卑情節”。
什么是自卑感?
“自卑感”就是一種“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只有一點兒價值”之類的感覺。
按字面理解自卑的意思,就是覺得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一種劣等感。
比如,你的身高只有165公分,朋友身高有180公分,你覺得自己的身高要比朋友的身高差,產生了一種“劣等感”。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為個子矮,而產生的自卑。
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所謂自卑感是個人的主觀臆造,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怎么理解這句話,我舉個例子你們就明白了。
身高165公分,身高180公分,只是兩個客觀的數字,為什么會覺得165公分的不如180公分呢?
因為社會主流的評價就是如此,大部分人都會覺得180公分的人穿衣服更好看,體格更強壯,等等。
而這些所謂理由都是人們的主觀評價。
咱們換個場景。國家隊選拔體操運動員,我想教練基本上都會選著身高165公分,而不是180公分的人吧?
此時,180公分的反而屬于“劣等感”了。
也就說,自卑感是會隨著價值觀和立場的不同,而有所轉變的。
自卑感真的不好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自卑感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
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例如,越是有遠大志向的廚師,也許就越會產生“還很不熟練”或者“必須做出更好的料理”之類的自卑感。
在這種自卑感的刺激下,廚師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技藝,終于有所成就。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反而是好的。
而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自卑情節”,以及其他表現形式:“優越情節”,和“夸耀不幸”。
所謂“自卑情節”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
具體就像“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之類的想法。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簡單來說,就是只有自卑感,沒有付出世界行動。
積極的自卑感是這樣的,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但是努力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更漂亮,去做微整形,鍛煉身體保持身材,努力提高內涵等等。
關鍵的一點是,有沒有付出實際行動。
最健全的姿態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努力工作等。
健全的自卑感把“自卑感”當做動力,而自卑情結則把“自卑感”當做逃避的理由和借口。
還有一種自卑情節:自負。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例如一個總是炫耀自己的文憑,很有可能他只有文憑一項可以炫耀,而其他方面則平平無奇。
他怕別人看不起他,就不停炫耀自己優越的學歷文憑,嘲笑別人沒文化,從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這是一種“優越情節”,本質上,還是屬于自卑的一種。
精彩有這樣的影視情節。
一個土豪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的人,長大后發了財,賺了許多錢。
于是,土豪就召集以前的同班同學聚會。在聚會上不停的炫耀自己賺了多少錢,有意無意地貶低當年學習好的同學,說書讀的再好,賺不來錢也是沒用。
這就是典型的“優越情節”。
其實,土豪對自己學習成績不好的事情還是充滿自卑的,但是他他沒有通過努力學習來克服自卑感,而是用自己的財富多的優越感,代替學習不好的自卑感。
再來說說自卑的另一種表現:夸耀不幸。
就是說那些津津樂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他們也會用“你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
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剛開始提到的那些閉門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為武器的優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總結:自卑感是一種主觀臆測,人人都會產生自卑感。
真確的做法是,把自卑感當做獲取優越性的動力,努力、勤奮地付出實際行動。
錯誤的做法是,把自卑感當做逃避的借口,失敗的理由;用其他方面的優勢感,代替和掩蓋自卑感;把不幸(自卑感)當做武器來支配他人。
二、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也就說,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就能消除煩惱,獲得幸福。
我從書中總結出關于人際關系的6個重要觀點,下面就具體講講這6個觀點。
1、人生不是與他的比賽,你需要做的是超過原來的你。
一提到“追求優越性”,往往容易被認為是盡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往往給人一種踩著別人往上升的印象。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事實上,如果把別人當作對手,發誓一定要超過別人的話,往往會陷入迷茫和無助。
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性別,家庭背景,文化等等,都不盡相同。你以為大家都在同一個起點出發,事實上,人和人之間也許根本不在同一個平面。既然不在同一個平面,也根本比較不出來誰走在更前面。
你能做的,就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進一步,更優秀一點點,這樣就可以了。
2、發怒不是情緒,而是手段。
有一個成語叫“怒不可遏”,形容一個人的情緒氣憤到極點,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人們也常常覺得憤怒是一種難以控制的情緒,但是阿德勒卻不這樣認為。
他認為憤怒捏造出來的,只是一種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已。
文中談到在這一一個故事:“一個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后,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后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從中可以看出: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后再次釋放出來。這位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所以,以后不要再說自己“怒不可遏”了
3、只論對錯,不論輸贏。
有時人們在討論關于某個觀點或事件時,常常會陷入一種“為爭而爭,為杠而杠”的狀況。
此時,就是誰對誰錯已經不再重要了,而是“到最后,我必須贏”的心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是雙方陷入了“權力之爭”,每個人都認為,只要承認自己錯了,就是失敗了。
這種只為爭輸贏,不論對錯的做法,顯然不利于個人追求優越性。
而且,輸掉的一方,也會耿耿于懷,一定會尋找報復的時機。
總之,這種想法,既不利于個人成長,也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
其實,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4、自我價值不由他人決定。
老藍個人認為,這是全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記住這一點將對每個人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這其中包含兩層含義:自由就是不再追求認可;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那自我價值如何實現呢?
答案是: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例如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腦癱小孩,在外人看來,他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是個巨大的累贅。
但是,孩子的母親卻依然愛這個小孩,細心照料他,視為寶貝。
周星馳電影《國產凌凌漆》里有句臺詞:“就算是一張廁紙,一條底褲也有它本身的用處。”
5、與他人建立橫向的平等關系
“橫向”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縱向”關系則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一方的地位關于另一方。
例如親子關系它可以是一種橫向關系,也可以是縱向關系。
假如父母于子女之間是一種橫向關系,父母就不會認為自己有權利干涉子女的學習和生活,不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子女橫加指責。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父母對子既不要批評也不要表揚,因為批評和表揚都是建立在一種縱向關系上的。
因為這表明批評和表揚的一方,有著決定對錯的權利,批評和表演的一方,比接受批評和表揚的一方更有能力。
父母應該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如果你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系,那你就會不自覺地從”縱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系。
建立縱向關系后,地位低的一方,會為了得到地位高的一方的表揚,而迎合他人,這樣的話,地位低的一方就失去了自我。
6、回報思想要不得。
所謂回報思想,就是每做一件事都期待得到回報,沒有回報的事情就不做。
擁有回報思想的人通常會非常痛苦。
例如妻子非常辛苦地做家務,丈夫則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等妻子昨晚家務后,丈夫什么話也沒說,還是一直玩手機。
這時,妻子如果有回報思想的話,一定會在心中抱怨:我做家務這么辛苦,丈夫不但不幫忙,還連一句辛苦了的話都沒有。
妻子期待自己的行為得到丈夫的回報。
可是丈夫并沒有給予回報,這讓妻子心生抱怨。
假如,妻子學了課題分離原則的話,就沒有這種痛苦:
做家務是自己的課題,幫忙做家務或給予感謝和鼓勵這是丈夫的課題,我只要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至于丈夫怎么做是他的課題,與我無關。
只要這么想的話,妻子就不會抱怨了。
說到這里,有些人一定會提出反對:憑什么丈夫可以躺在沙發上輕松的玩手機,而妻子卻要累死累活地干家務?你還說不要抱怨?
別著急,這里有一個前提:夫妻關系是值得維護的。
也就說,很可能夫妻感情本來就很好,之所以丈夫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是因為之前兩人有過約定:妻子干家務,丈夫輔導孩子做作業。而丈夫已經完成了輔導孩子的任務。
三、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
前面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課題分離”這個概念,“課題分離原則”是本書中,處理人際關系的最核心的方法。
只要學會了這個原則,生活中絕大部分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都可以解決。
1、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就是,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體會到“可以在這里”,也就是擁有歸屬感。
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2、課題分離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所謂“課題分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別人做與你無關。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例如,工作中,一個同事關系總是正對你。這是你怎么辦?
你是和他爭鋒相對,還是對他百般討好?
根據課題分離的原則,就是做好你自己的“課題”,至于他怎么對你,那是他的“課題”,與你無關。
對待朋友也是一樣。你經常請朋友喝酒吃飯,可是朋友卻很少回請你。
這時,你是不是感覺到吃虧,覺得這個朋友怎么這么小氣。
按照課題分離的原則,首先確認這段朋友關系還有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
如果有,那么你應該明白:你請朋友喝酒吃飯是你自己的課題,與朋友無關。朋友是否回請,是他自己的課題,也與你無關。
所以,既然不是自己的課題,何必去想那么多呢?
3、實現“共同體感覺”
前文提到過: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如何做到“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把對自己的執著(selfinterest)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阿德勒心理學并沒有基于道德價值觀去主張“要無條件地信賴他人”。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系和構建橫向關系的一種“手段”。
如果你并不想與那個人搞好關系的話,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斷關系,因為剪斷關系是你自己的課題。
他者貢獻: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犧牲。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并對此給予警示。
并且,請你想一想。我們只有在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或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也就是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的時候,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是這樣吧?
也就是說,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到社會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務。
勞動并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老藍說:《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
每一次閱讀,都帶給老藍不同的感受。
最后,終結一下書中對老藍影響較大的觀點。
1、人是可以改變的,無論之前遭遇過什么樣的經歷,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只要想改變牛一定可以改變。
2、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3、用“目的論”解釋我們的行為。
4、真正要克服的是“自卑情節”,健全的自卑有利個人成長。
5、個人自我價值不是來自他人。自由就是不再追求認可;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6、一切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
7、用“課題分離”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關系。
8、自我接納就是,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9、一定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