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為愛而流浪的女人,注定為愛而生,為情而死。
——三毛
對于三毛的愛情,大多數人都停留在荷西。但是對于三毛來說,真正愛過的人有三個,另外兩個是高材生梁光明和臺北某大學40多歲的德國籍教授。
梁光明是三毛的初戀。現在是臺灣作家,筆名舒凡。
三毛在文化大學就讀時,喜歡上了比自己高一屆的戲劇系高材生梁光明。便主動出擊,在一次宴會結束后,用筆在對方手掌心寫上自己的電話號碼。在三毛作詞的歌曲《七點鐘(今生)》便是對初戀相識過程的描述,展現了一個二十出頭的女生對愛情的悸動、期待,在初戀面前的羞澀感。每次看到歌詞,腦海里總會忍不住去想象三毛當時的畫面。
今生就是那么地開始的,走過操場的青草地 ,走到你的面前,不能說一句話 ,拿起鋼筆,在你的掌心寫下七個數字,點一個頭 ,然后狂奔而去。
守住電話 ,就守住度日如年的狂盼,鈴聲響的時候 ,自已的聲音那么急迫。是我是我是我 /是我是我是我,七點鐘, 你說七點鐘。好好好 我一定早點到。
——《七點鐘(今生)》
但是這份初戀只持續了兩年多,由于三毛主張先結婚后學業,而梁光明卻認為應先立事業后結婚(那時候,三毛并未畢業,而梁光明也還有一年多才畢業),但三毛卻堅持說要結婚,并以不結婚就分手出國來威脅梁光明,以表明結婚的決心。這本是隨口說出來的,但兩人最終僵持不下而分手,三毛也不得不在失落中堅持出國。
初戀無果,是源于三毛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自信,她始終放心不下梁光明。梁光明是學校的才子,以舒凡為筆名已出版過兩本書,雖然當時的三毛也算的上學校的才女,也已在很多雜志與報刊上發表過文章,但是三毛還是會感到自卑,想通過婚姻來鞏固這份愛,卻最終因此結束了這份愛。
帶著對這份愛的疼痛和過去的快樂,三毛毅然的出國,從此開始了遠走他鄉的生活。相繼就讀于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歌德學院,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并在此遇到了不一樣的愛情。
在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就讀時,三毛遇到了荷西,當時荷西只是個高中生,而三毛已經24歲,荷西讓三毛等他六年,回來后就和三毛結婚。三毛考慮到六年太長,變數大。便選擇了離開,不再與荷西見面。
后來,三毛認識了一個德國留學生,兩人在一起后,與他一起離開西班牙到德國柏林的歌德學院就讀。但德國男友卻只身于學習當中,就連約會,也是一起看書,連閑話笑話都不可以講,天性浪漫的三毛最終無法忍受而選擇了離開,前往美國伊利諾斯大學。
在伊利諾斯大學,三毛喜歡上了一位化學博士,這位博士還是三毛堂哥的同學。博士待三毛很好,但這段愛情最終還是無果。三毛最終選擇了回臺灣。
1971年,三毛返國任教,此時28歲。后來三毛又有了新戀情,但在即將結婚前三毛才發現對方是位有婦之夫。
傷心之際,三毛遇到了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在臺灣任教的德國籍教授,兩人很快建立戀人關系并接受了對方的求婚,但命運造化弄人,在結婚前夕,準新郎卻以心臟病發猝死。
由于情感和婚姻的受挫,三毛再次的選擇出國。
再次抵達西班牙后,三毛與荷西重逢。
后來,我又一度變成了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人。于是,我走了,走到沙漠里頭,也不去找愛情。我想大概是去尋找一種前世的鄉愁吧。
——三毛
在遇到荷西之前,三毛幾度不再相信愛情,但始終沒有放棄去愛。她的愛不是泛濫,不是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是卻是純粹和執著的。或者說她只是一直在尋找愛,她說:“遇到荷西后,我仿佛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他也是我唯一的男人,過往的那么多都不算了,我成了這么純潔的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荷西是三毛最愛的人,也是愛的最后一個人。
結婚六年后,荷西意外死亡。三毛在悲痛中多次想要自殺,她在文字里也曾提到:“如果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多少個長夜,內心的痛,難以抹去,三毛所想要的生活,也不再有了。
她的一生,因為愛而存在,也因為情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