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豐富多彩的,現代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具有多面性,面臨著更多的可能和更多的選擇。這本書從時間管理、目標設定及選擇、行動管理、學習管理、思維思考管理、才能訓練、成功等七個方面,來說明一個人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實現無悔的人生。
1、時間管理
首先,對待時間應該采取的態度是“鄭重”(我習慣用“認真”)。發乎本心地做事,這樣就會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聚焦于當下,自覺完全沉浸其中,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對待時間的態度上,存在著多種視角。我們處在不同的時刻或者做不同的事情時,應該采取不同的視角,在各種時間視角切換的過程中找到過去(積極過去視角)、現在(享樂主義視角)、未來(未來視角)之間以及奮斗與享受之間的平衡。
多想想自己五年后的樣子或者說想要成為的樣子,讓模糊的未來變得清晰,讓飄在空中的理想落地生根,讓今天做的事情更有意義。
人生要想有積累,要不斷成長,就要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偶爾做點短半衰期的事情,在當前的快樂與長久的意義之間尋找平衡。對于鋪天蓋地的信心,要學會篩選,去關注那些長半衰期的信息,也就是對我們的未來真正有影響的信息。在同樣的信息中,我們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從中發掘出其中隱含著的長半衰期信息。
人生就像一曲交響樂,節奏有快有慢。工作應該快節奏,而生活則應該慢節奏。生活就是享受、是領略,而不是去追逐什么。休閑要多去選擇哪種主動地放松和休閑,培養并保持一種興趣愛好。
2、目標管理
應該抽出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標或者說終極目標是什么。我們往往被眼前的事務所羈絆,疲于應付,盲目追求,從而偏離方向。更多的人自始至終就沒有方向,隨波逐流。作者定義了零度格局、一、二、三度格局,我大概在0、1、2之間波動,欣賞3,但自己沒想過去做,也不主張過度地追求3。
生活中有些事應該高標準,即追求最好,而另外一些事,達到足夠好就行了。這兩者之間也應該達到某種平衡。具體哪些事需要高標準、哪些事只需足夠好,需要認真思考。
在迷茫時,把自己的困惑寫下來,認真分析問題所在,跳出自設的局限性假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借助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多問為什么,多去刨根問底,多看看有沒有第三種、甚至更多的選擇。
勇于做出顛覆性的選擇,去追尋自己真正想做的、喜歡做的、擅長做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選擇、修正的過程。在各種選擇的表面之下,不變的是自我的成長與積累。
3、行動管理
對于那些必須做的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馬上行動都是一項非常好的策略。不要追求完美的開始,也不要苛求完美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生產出一個階段性的產品,然后在此基礎上去修正和完善。修正、完善的過程中藥正確對待批評,把它們都看作是外界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如果覺得正確就要采納,覺得不正確要分析為什么不正確。敢于推倒重來,對已經完成的產品,理性對待,只要發現問題,便大刀闊斧地修正。
對工作任務進行分解,找出任務的核心部分,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擾的時段,優先完成核心部分,在完成其他部分時,即便受到干擾,造成的影響也比較小。
在工作時,盡量在同一時段完成相同類型、或相同“圖層”的工作,減少不同類型任務之間切換時造成的效率低下。思考問題時,也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層級去思考,增進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做完每件事、度過每一天后,都進行“復盤”,進行反思總結,找出好的經驗及反面教訓。只有不斷思考總結,才會有提高,否則會一直在原地踏步。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理論來源于實踐,并高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引更深入的實踐,同時獲得更高層次或更完善的理論。
做事之后反思應關注的方面:1)信息——使用了哪些信息,信息的來源如何,是否可靠;2)預期——有著怎樣的預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預期,是否恰當;3)結果——事件的結果如何,如何評價結果,標準是什么,是否符合預期,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進度——是否按進度進行,出現偏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樣避免;5)情緒——整個事件過程中自己的精神狀態如何,產生了什么影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精神狀態;6)工具——過程中使用了哪些工具,效果如何,還有哪些可使用的工具,從何處獲得;7)阻礙——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礙,為什么會產生這些阻礙,如何處理,是否可以避免,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8)優勢——自己存在哪些優勢,利用了哪些優勢,發揮了什么作用,是否能做得更好;9)缺憾——自身存在的不足,哪些可以避免,哪些需要彌補,如何彌補,彌補的途徑;10)意義——事件對自己的意義何在,有何收獲,對未來、對他人、對外在世界的意義又是什么。
反思過程的三要點:1)反思要及時,事件之后的三五分鐘內及時反思,感受更真實,印象更深刻,最好用筆記錄下來以備查閱。2)關注反應鏈,分析事件是如何發生、發展、轉折、結束的,內在以及外在的動力和阻力分別是什么。3)關注意外情況,意外往往是突破思維局限的觸點。
4、學習管理
正確的學習方式應該以問題為先導,以應用為目的。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去學習知識,將學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體系聯系起來,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學完一項知識,問自己4個問題:1)針對這件事我已經具備哪些知識;2)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哪些新知識;3)我還需要了解哪些知識;4)我還可以進行哪些長期的拓展與探索。
建構式學習就要提出有深度的、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問題,然后去努力尋找答案,并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圍繞問題而進行的學習更加系統化,而不會雜亂無章。
對每件事物去進行解碼,發現深層次的問題。解碼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它是什么。2)它有什么用,對我有什么意義。3)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是怎樣建立起來并發揮作用的,為什么會這樣。
對知識,不僅要要了解,更要知曉,弄清楚隱含的、深層次的內容;讀書除了讀文字,還要讀空白處,去讀懂作者沒有說出的部分,也就是進行解碼。解碼的途徑:不只注重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只進行歸納,更要進行延展;不只關注相同點,更要關注不同點。
技能才是學習的中點。要在做中學,把知識當作技能進行操練。知識操練的三種主要方式:一是寫作式操練,這種方式要求獲得高質量的反饋,高質量的反饋來源包括高人的指點、寫作伙伴之間的切磋以及從經典中獲得的反饋;二是游戲式操練,就是假想出一種情況,然后運用所學知識,設想事務在假想情境中的變化;三是設計式操練,就是用所學知識去設計一種方案,解決一個現實中的問題。
學習過程中藥學會把各種零碎的、看似互不相關的知識進行融合,形成新的、綜合性的知識,融合的方式有三種:1.遷移 找出兩項知識之間深層的關聯。2.印證 利用意識-潛意識-意識的處理方式,先盡可能多地激活相關甚至貌似不相關的知識點,之后讓潛意識去優化組合,最后再通過意識將其提取出來。3.互補 對同一個問題,找出不同角度的論述、解答、解釋,進行綜合后得出全新的、比較全面認識。
5、思維管理
簡潔,讓大腦更好的思考。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怎樣簡潔地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心?方法如下:1.用時間之尺衡量,去選取那些不過時的信息。2.以問題為中心去學習和思考。3.嚴格篩選信息源,從可靠渠道獲得想要的信息。4.不關注過熱的資訊和事件。5.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6.定期閉關,讓自己冷靜思考、整理。練習簡潔表達的習慣,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內容、修飾。簡潔即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刪減一切非必要的成分,進行有效地濃縮,以及模式化(找出共通的模式,在現象之間建立聯結)。
讓潛意識為自己工作,首先要給它充足的營養——盡可能多的資料和信息。產生創意的步驟:搜集足夠多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消化吸收——停下來,讓潛意識工作——隨時期待靈感出現并抓住它——改造、完善,使創意切實可用。為了產生創意,不妨在生活中增加一些可控的意外、混亂、隨機的成分。
用圖畫進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思想畫出來,能更好地促進思考(與寫出來的效果類似,但更形象化、包含更多信息、更加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