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為是我們向外界獲取知識與技能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單從學習結果看,不同人取得的學習成效卻大相徑庭。為什么?原因是努力不夠?學習時長不足?學習方法不對?還是不夠聰明?又或者,是上述綜合原因所導致。學習收效不高的問題擺在那里,不同人有不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應對策略,總之一句話,原因各異,情況復雜。但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值得我們探討。
學習中有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指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頂級高手,至少需要刻意訓練一萬小時,也就是10年左右。于是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只要堅持訓練一萬小時,就都能成為頂級高手呢?顯然不是!一萬小時只是證明了成為高手大概率需要花費的訓練時間,卻并未對最終取得好的結果作出任何承諾和證明。事實上,只要方法得當、遇到好的師傅、再加一點悟性,有些獲得高水平的手藝并不需要那么長的時間。
對于成為高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須考慮——正確的學習方法!
首先,在認識上,一萬小時訓練只對羽毛球、籃球等運動項目和理發師、廚師、書法家、畫家等,能被拆分成多個小的、標準化動作的知識與技能有用。
其次,諸如各類創業、創意類等需要靈活創造性思維,依賴外部復雜變量的非標準化行業并不適用。做事的運氣和成功的概率大小是必須考量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科學家們考察了花樣滑冰運動員訓練發現,在相同訓練時間內,頂尖運動員練習的重點是各種高難度跳躍動作,普通運動員則更偏愛練習自己早已掌握的動作,其他項目運動員也有類似的情況,而這恰恰是拉開頂級水平和普通水平的關鍵所在。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與技能劃分成層層嵌套的三個區域,從內到外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見圖1)
最內層是舒適區:通常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知識與技能;
中間層是學習區:也是最適合我們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區域;
最外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完全陌生的知識與技能;
《學習究竟是什么?》的作者萬維鋼認為,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想要提升學習效果,我們首先要及時了解自己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針對性的重點投入時間和精力,練習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如同頂尖花樣滑冰運動員反復練習不熟悉的高難度動作,這才是學習的精髓所在。??
從信息流動的方向觀察,“學習區”位于“舊的已知信息”和“新的未知信息”之間。就是說,“學習區”中既有舊信息,也有新信息,學習發生的過程就是不斷拓展舊信息邊界的過程,把新信息逐漸變成舊信息的過程。
但這里有個疑問,新舊信息的轉化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呢?搞清楚轉變的機理,也才容易明白如何更高效的提升新舊信息之間的轉化效率。更通說講,如何才能讓學習成效最大化,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學習究竟是什么?》中引用了羅伯特·威爾遜等人發表的《最優學習的85%規則》結論,在學習區中加入15.87%的未知新信息,最有利于我們提升學習成效。除了數學模型理論推導得出的最優數值,在另一項判斷機器學習最優錯誤率是多少的研究中,用AI神經網絡學習算法和一個模擬生物大腦的神經網絡模型模擬實驗得出的精確數也是15.87%,所以15.87%又被稱為“最佳意外率”,或者叫“學習甜蜜點”。什么意思?簡單講,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或訓練一項新技能時,學習內容中應該包含大約85%已熟悉的舊信息(包括:知識與技能)和大約15%陌生的新信息(包括:知識與技能)。“學習區”中熟悉的已有知識與陌生知識的最佳配比是85%:15%。在這樣的配比下,新知識才容易與原有的知識晶體產生聯接,成為我們知識結構體系中的一部分。
萬維鋼老師認為,15.87%并不是學習之后再考試的出錯率,而是學習之前,我們所學內容的最佳意外率。學習一個新知識或新技能,重點在于關注和練習15%事先不會的東西。因為,只有一個能讓我們判斷錯誤的東西才值得學。
總結,清楚了“學習區”和“15.87%最高學習效率值”,我們就更容易在學習新知識和訓練新技能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提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