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當媽媽那刻起,我就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一定是唱黑臉兒的那個。記得懷著老二的時候,大寶忽然從可愛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小惡魔,一言不和就躺地上打滾耍賴,然后就會有奶奶爺爺來“救”她,并且滿足她各種要求。所以,我會粗暴的把她抱到房間里,把門反鎖,瞪著她等她哭完再放出去。結果一放出去,又撲到奶奶懷里哭一場。然后我惡狠狠的對大寶說:“再哭,我再把你抱進屋。”她就拼命的忍著,卻一直在抽泣,樣子十分可憐。那段時間,我說話聲音稍微大點,她就嚇得不敢動。我開始很得意,覺得這樣才能管住她,但是當我發現她開始怕我時,我開始懷疑自己:這樣真的好嗎?可是如果我不嚴厲點,像其他家人一樣寵著她,那她不就無法無天了嗎?
這時,我遇見圈媽,遇見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我將這本書連續閱讀兩遍,參加了圈媽和另外兩位老師的線上正面管教微課堂,接著又參加了圈媽的正面管教家長課。經過讀書和培訓,我的觀念和行為發生了很多變化。
一、觀念的轉變
之前總是希望在書中找到如何管教孩子的方法,發現嬌縱固然不對,可嚴厲似乎也不合適。也試過耐心得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很小的時候她聽不懂,大一點了又不肯聽,最后又演變成嚴厲。除了嚴厲和嬌縱,我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的管教方式。
讀過《正面管教》后,我發現我的出發點就錯了。書中有一個小章節的標題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我從中體會到,我需要學習的,不是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如何與孩子相處。
相處模式無論是嚴厲還是嬌縱,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都不是平等的,是一種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當父母希望控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你根本做不到,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Ta有自己的判斷邏輯,Ta的行為和想法都不受任何人控制。同樣的,父母也不會被孩子所控制,嬌縱只能是一時,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沖突又會發生。所以,通常情況是,父母在嚴厲和嬌縱之間左右搖擺,但無論哪一種,最終只是引發沖突,而無助于解決問題。
而正面管教,是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相處模式,倡導和善與堅定并行。這里的和善是指尊重孩子,不打罵、不說教、不指責;這里的堅定是指尊重情形、尊重自己,不打破規則。正面管教不同于嚴厲方式,由父母制定規則,孩子必須遵守;也不同于嬌縱方式,毫無規則可言;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有利于雙方的規則,并且依據情況在雙方達成共識前提下進行調整和優化,它可以培養孩子勇于承擔責任、善于解決問題、愿意與他人合作的品質。
二、行為的轉變
在遇到正面管教之前,我也看過幾本育兒書籍,其中也有我非常認可的書,但是看過之后,往往在遇到具體情況時仍然不知道如何做,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卻得不到相同的效果。而正面管教提供了52個工具,操作性強,適用范圍覆蓋了各種年齡的孩子,實例中也包含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問題。
書中分析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四種錯誤目的,讓我們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在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只是表達的方式有問題。也分析了父母的四種不同生活態度取向對于孩子的影響,使我們更了解自己。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認為最難的部分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有情緒穩定的時候,才會冷靜思考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正面管教中提供了這樣一種情緒管理工具,叫做“積極暫停”。當識別到自己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自己呆一會兒,然后走開等情緒平復下來再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做,不僅可以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處理好雙方的情緒之后,我們再來解決問題。正面管教中提供了關注于解決問題的工具,包括“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關注于解決問題的三個R”、“啟發式提問(而非直接告知)”等等。這些工具都有助于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力量, 以建設性、貢獻性的方式參與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不僅僅告訴我如何與孩子相處,也教會我如何與自己相處,比如說通過積極暫停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情緒臉譜識別自己的感受,將犯錯誤當作學習成長的好機會而原諒自己。同時,正面管教中提到的溝通和傾聽的技巧,也教會我如何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收獲,帶給我滿滿的正能量,連身邊的人都看到了并贊賞我的變化。感謝孩子讓我產生想要成長的訴求,感恩遇見圈媽,遇見正面管教,遇見另一個我自己。
參考書籍:
《正面管教》簡·尼爾森 琳·洛特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