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立秋沒多少天,連陰雨就開始下個不停。
這都四天了,看看手機預報,未來一個星期,幾乎都是陰雨天。
坐在屋子里,有點悶。心里著急:這雨下起來沒完沒了,何時是個頭兒?
看著雨,想起那年秋天,也是這樣的雨,瀝瀝淅淅下個不停。
父親坐在房檐下,緊鎖眉頭,悶聲抽著煙。
晌午時候打開收音機,坐在那兒。手里端了一碗飯,半天了,都沒吃一口。
一會兒,讓我們所有人都別吭聲。直到收音機里播音員開始預報天氣,我們才知道是咋回事兒。
天氣預報,未來幾天還有雨。
父親嘆了口氣:這老天爺,能下到啥時候?還讓不讓人活了?麥子咋種啊!
他把碗放下,飯也不吃,戴上草帽兒出門了。
天黑透了,才回來。手里掂著他的破布鞋,赤著雙腳。腳上滿是泥巴。
走進屋里,把鞋放地上,母親給他端來一盆水,他坐下來洗腳。
地里下透了。河溝里都滿了。這可咋整?今年的麥子恐怕種不上了。這都啥時候了,過幾天還有雨。唉!
他跟我娘說著,嘆著氣。
一年的麥子必須種好,那是一家人溫飽的保證,還要交公糧。
種不上麥子,拿啥交?一家人吃啥?!
母親把飯端過來,父親愁的吃不下。
娘說:你得吃點兒,晌午都沒吃,這再不吃,愁出病兒了,不還得花錢?天塌不下來。
一會兒,三大,六大都過來了。他們坐下來,談的都是這連陰雨咋種地。大家都在上愁。
土地是老農民的命根子,比啥都重要!老天爺,誰能拿它有辦法。
第三天,雨終于停了。
地頭站了許多人。
這么濕的地,沒有十天半個月,車子根本下不了地。
豬圈糞都沒法往地里拉。犁地更別說了。
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這一句俗語,說的就是種麥子,必須上好糞。
玉米收完,地弄清干后,一上糞一撒,就該犁地了。
下了這么多天的雨,十天半月過后,都啥時候了,耩麥都很晚了。
一畝地多下一倍的種子不說,麥苗不發頭,還不旺,明年肯定減產。
兌糧后,恐怕吃的麥子都沒有了。
大家在地頭議論紛紛。都沒有個好主意好辦法。
每天,父親都去地里看看。日頭高了,溫度不高,地里一直都很濕。
第五天,早上他下地回來,讓大家趕緊吃飯,吃完后全部拿上鋤頭下地。
把玉米根兒的疙瘩,都用鋤頭刨出來,晾曬土地。
然后用荊籃兒,把這些泥巴疙瘩全部運到地頭。
那是多大的勞動量啊。
二大三大六大他們,全部都在地里這樣干。
半天時間,地里開始這樣干的人,越來越多。
有的人,站在地頭看我們這樣干,看笑話。
祖朝萬代,哪有這樣刨地種麥子的?
一天時間,我們鋤完了二畝多地。接著鋤下一塊。
十多畝地,鋤了整整四天。
天不亮出門,娘破例烙了油饃帶上,然后做了一大桶灌稀飯帶上。
干的累了,坐鋤頭上歇一會兒。餓了,吃些油饃喝點稀飯。
直到日頭落山,天黑了才回家。
地里玉米根刨完了,不上糞了,開始種麥子。
直接用勾勾鋤,勾出一道道小溝,把麥子撒里面,再蓋上。
這種賣力氣種麥的方法,完全顛覆了多年用簍耩麥的傳統種法。實在是奇思妙想,異想天開。
父親和幾個大們商量,先種上再說,趕時間。
到冬天,把化肥上到麥地里。然后把豬圈糞,往麥地里一撒,再澆透一次水,一樣壯地。
人多智謀廣,他們這種方法,到第二年開春見效果。地里的麥子,長勢一片大好。
有的鄉親,沒有這樣干,而是等到土地可以進去架子車了,上了糞,再犁地。
犁出來的地依然很濕,很多長長的老泥條,躺在地里黝黑發亮。
套上牲口耙過去的土地,表面都是小疙疙瘩瘩。真正的大疙瘩都在下面。土地不實落。
然后按老方法,幾個人拉一張簍耩麥。
到了下雪天,他們的麥子還很小,看上去很可憐。稀溜不棱,順著隴兒還斷斷續續,麥苗也沒有出整齊。
來年春上,很多人站在地頭,對比麥子的長勢,都夸父親的方法好。
那樣種麥,人生中只有一次,累死人,但收獲滿滿。
夏天收了麥子,交了公糧,還有很多剩余,一家人可以吃油饃吃烙饃。
要不,就要吃雜糧餅子了。
父親,現在都是機器耩麥。天氣預報是半個月的,不用上一地的豬圈糞了,都是化肥,用機器直接耩地里。
時代不同了,技術先進了。您1種地的方法,再也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