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讀書上看一個書友把這本書的干貨一一羅列。我偶爾看到,立刻把這本書保存在書架。遇到一本書,真是一種機緣。利用碎片化時間,讀完第一遍。覺得還是有很多東西能觸動我,于是,趁著周末有空,又精讀了一遍。這一遍,我把干貨摘抄到筆記本上。
? ? 本書作者周嶺的經歷非常勵志。他說2017年是他的覺醒元年。在這之前,他對本職工作能做到盡心盡力,可是其他時間也是刷抖音,微博……渾渾噩噩過日子。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些事情,生命覺醒了,開始改變自己。僅僅6年的時間,成長得特別快。從一個寫作小白到暢銷書的作者。《認知覺醒》、《認知驅動》、《認知覺醒-青少年版本》,銷量都不錯。他在短短時間里,是如何做到的?人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他用親身經歷去驗證,分享了很多底層邏輯。這對我們成長非常有幫助。作者非常善于學習,善于反思,善于總結。他閱讀了大量的書,他能把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讀者對話,能共情于讀者。
? ?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知行不合一,為什么知道的道理一籮筐,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為什么我試圖改變,干什么事,都是心血來潮堅持幾天,最后以失敗告終。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方法論。也許在別人眼中,在朋友圈的我,還算是很自律的人。能堅持閱讀,能堅持運動。可我自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和6年前的自己比,還是有進步的。但是總體上說改變還不是太大。2017年閱讀以來,也讀了不少書,輸入了很多。可是輸出太少。讀后感也沒有寫幾篇。或者寫的話,也僅僅是對書中觀點的羅列,沒有自己的思考。我對閱讀的理解,就是享受閱讀的過程。記不記得住,沒有太在意。更沒有去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我曾經系統讀過朱永新教授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一個教師成長的路徑,就是閱讀(輸入過程),寫作(輸出過程)。這個和作者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本書再次提醒了自己,輸入了之后要輸出,這是個思維鍛煉的過程。因此,今天看完書,趕快寫下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也算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吧。雖然我現在寫作水平非常有限,但是經常長時期的刻意練習,保持耐心,提高認知,與時間做朋友,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 ? ? 本書彌補了我關于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一些知識。讓我知道一個人是如何做到卓越的?他們都有一些共性的地方。比如有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注……即使我天資不夠好,也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我的專注能力。從腦科學的角度,人的天性就是本能腦和情緒腦比較發達,容易避難趨易,急于求成。我們需要成長的話,就需要去克服天性,發展我們的理智腦。這些觀點自己以前或多或少也從哲學書上看過,就是克服自己本能的欲望,用理性去思考問題。很多人說,這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其實通過意志力堅持下來的事,感受不到快樂,最后又打回原形。作者說打破慣性,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把知識變為認知能力,然后去選擇。為什么我們不能堅持一件事?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全局,目光短淺。如果我們的認知能力提高了,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能緩解焦慮,更能保持耐心。舉個例子來說:教育孩子。每個父母對孩子教育認知都不一樣。有些父母靠本能教育,經常受情緒控制;有些父母悟性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雖然沒有專門學習,但和科學教學理念出奇一致。有些父母愛學習,通過學習形成了比較科學的教育理念。后兩種父母都是智慧的父母,能理性地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換了一個視角,更能保持平和的心態,陪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因為這些父母是認知能力比較高的父母,他們看似無為,其實是因為他們懂得了教育的規律,能有的放矢。書中講了人認知的兩個規律,一個是復利曲線,一個是舒適區邊緣。為什么有的人成長慢,就是缺乏耐心,凡是優秀的人,都知道堅持的力量。還是就是容易處于舒適區不容易進步或者就是在困難區不斷受挫,失去動力。真正要想有所成長,讓自己打破舒適區,找到舒適區的邊緣,就是拉伸區。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舒適區就會擴大,能力就提升了。我自己存在的問題,就是一直處于舒適區。比如看書,享受閱讀的過程,挺美好的。可讓我輸出一些東西,就覺得很麻煩,畏難的情緒一直存在,就出現書看得快,也忘得快。我跑步,也在舒適區,一周運動三次,每次5公里,我覺得剛剛好,從沒有想著突破,去提高配速,去增加跑步的距離。因此,我堅持跑步了三年。還是那個5公里,配速還是8分左右,沒有任何突破。我想不想成長更快,變得更優秀了?當然想,可是就是一直停留在舒適區。當然我這種狀態,總比從沒有開始運動的人要強一些。至少我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的成長應該更快。
? ? 學習有底層規律而言嗎?因為我從事的工作是教育。所以很想鼓勵我的學生去學習,怎么愛上學習,怎么高效的學習。開學前,我讀傳統文化,中庸的一小段文字,我就和學生們一起分享,覺得古人挺有智慧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本書的作者說,要學習,要思考,要行動,要改變。這是相同的邏輯。一個會學習的人,一定是一個愛問的人,有時候提出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習一定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嘛,最終一定要落實于行動的,不行動,不改變,那學習也失去了動力。把握了這個學習規律,就去堅持。但在堅持的過程中,剛開始進步很快,然后會很慢,進入平臺期,有的人就放棄了。如果突破平臺期,就會取得不一般的成績。要有耐心,耐心并不是我們多有毅力,而是我們把握規律,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價值》作者張磊,他在做投資不也一直是遵循的長期主義嗎?
? ? 我們通過學習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本書讓我知道了一個“新概念”,就是“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特別重要,它是較高級別的認知,能對自己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也可以理解為自我察覺能力。那如何提高自己元認知能力?通過閱讀,學習前人的智慧,或者是反思自身的經歷。我們的成長經歷,其實也是我們的一種獨特財富。元認知能力除了包括自我察覺能力,還有自控力。經常學生說,老師,我自制力太差。那就是元認知能力水平低,要想改變他們,不應該對他們進行說教,而是讓他們通過閱讀,反思,提高認知能力,懂得人成長規律,慢慢地就能耐心去做一件事了。現在學校教育更多是培養學生學習、理解、記憶、運算的能力,而我們應該更多鍛煉學生的觀察、反思、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一個人真正的競爭力就在于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提高察覺能力和自控能力。
? ? 學習還需要一些重要品質。那就是能不能極度專注進行深度學習。我這里所指的學習不僅僅是指學習文化功課,包括一些技能的學習。比如鋼琴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就是深深沉浸其中,效率特別高。我們現在的課堂基本是滿堂灌,學生都是被動學習,課后又不主動復習,那吸收的比率特別低,效果也特別差。主動學習的方式,應該是項目式討論學習,實踐學習,還有一種教給別人學習方式。比如我聽樊登讀書,經常很認可一個觀點,樊登需要把一本書講給聽眾聽,他的學習就是深度學習。當你要當一個老師,教授知識的時候,你的學習是最高效的。學習也是要目標的,需要反饋機制,也需要高手指導,也需要刻意練習。那我們學生在現在教育體制下,還是被動學習模式。那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建立反饋機制的,比如自我測試。有時,講完一節課,要求大家關上課本,回憶一下當堂課的內容,做一個思維導圖,其實就是一種測試。經常會有學生一看書全會,一關書全廢。
? 作者又分析了學習力、情緒力、行動力。這些最終的落腳點,是希望我們能生命覺醒,踏上真正成長之路。最后一章,人生成長最低成本的5件套,我和作者又深深地共鳴。當然作者比我的學習力,行動力更強,所以他改變得更快。我呢,由于天資有限,慢慢來吧。只要不放棄成長,永遠在路上,就有希望。5件套是早冥讀寫跑。堅持早起,我能做到6點起床,但是效率很低,我一起床就先刷會朋友圈,然后再開始閱讀電子書。冥想這一塊,練習得很少,有時跑步,腦中會有各種念頭跑出來。集中呼吸,每天15分鐘,希望通過冥想,更好提高自己的專注能力。閱讀方面需要改進的,就是多輸出。寫作這一塊,希望以后多思考多寫。運動要打破舒適區。
? ? 這本書,確實挺好的。真誠地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