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還有很多名字,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思維地圖...
我叫他思維小助手。
有一個學生前二天和我說:我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不知道是看到的了,萬維剛說的“很多人讀書喜歡做思維導圖,但其實那個沒什么用處。”
萬維剛很多人都知道,也是得到10W+訂閱用戶的專欄作家,我的理解是他的本意不是說沒有什么用處,是很多人不會用思維導圖,這一點我早有感悟。
我最開始聽過思維導圖是因為我當時的思維特別跳躍無法控制,正好聽說有這么神奇的工具,我就買書買軟件來用,大概斷斷續續用了一年時間后(其他方面也在成長),洞察到,其實思維導圖是思維整理的工具,它的本質是鍛煉大腦有結構,和結構思維工具類似,每次寫文字都是一次梳理結構、調整結構的過程,如寫大綱,提煉關鍵詞,種種動作都在做思維的訓練。
思維導圖有用,他是幫助你鍛煉大腦結構的工具。
▌如何理解思維導圖
思維,這是第一步和必要的因素,每時每刻大腦都在運作思考,需要把思考的內容進行整理,導圖是非常好的工具,直觀,簡單,有條理。
▌如何使用思維導圖,改變思考模式
通常接收信息是無意識的行為,根本不知道整個思考過程。認知科學的發展,就是研究人們在想什么,如何想的,把規律整理出來之后加以運用。
▌用思維導圖學習
我自己用的模式讀書模式
輸出 > 輸出
自己的觀點 > 作者的觀點
邏輯 > 內容
輸出 > 輸入?:我讀書的目的是輸出,寫文章,做課件,就這么簡單。所以輸入的內容對我來說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進入我的心智,讀書我更喜歡是輸出的必然動作。
自己的觀點 > 作者的觀點:大概5年前我讀書特別少,那時就有一個洞見,別讓“書”控制你。這里要注意權威的錯誤引導,不管作者多厲害,多么有名氣,他們所輸出的都是知識,知識不能代替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是你的。
這并不是在詆毀書的價值,這是兩回事。 你如果用批判思維或反直覺思維思考就會明白邏輯是什么了。就像我一直在說時間管理,是管理你的時間。把兩個單詞顛倒過來邏輯也隨之改變。
邏輯 > 內容:書籍的知識對我們最有用的是邏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認知理解書中的邏輯這比跟著作者的邏輯對自己更有用,你想想你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把書中的觀點原封不動的轉述給別人,對方會怎么理解? ?你只是轉述給我,你根本沒有自己的洞見,膚淺,不深刻。
圖:左- 輸入 ? 右 - 輸出
讀書的目的我想只有一個,成為一個有獨特的價值觀的人- ?知識管理。
▌利用思維導圖訓練你的大腦
從雜亂到秩序 ,訓練大腦結構的過程,也是更有效率輸入輸出的方法。
我下面給你列個目的清單,去做思維導圖訓練吧;
1、理你讀過的書,分類:爛書、好書、沒讀過的、看不懂的。
2、做一個和你的戀人去馬爾代夫旅游計劃,分類:路線、性價比、時間線、游玩經典、必帶物品。
3、整理知乎上關于思維導圖的回答,分類:對你有用、感覺有用、不實用。
補充,分類按你能理解的方式分類,不用按部就班聽別人的規則,每個人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能達到目的都是好方法。
整理的方法有很多,你把雜亂無章的圖書放到書架上一樣。每個人都都有不同的偏好,最終的目的是方便我們輸出。
▌觀點輸出
這是形成獨特價值觀的重要目的,在任何與人溝通的場景,所考量的就是一個人內在價值,是否被人記住,而不是遺忘。
有獨特的觀點的人是個人品牌訓練的一部分,是一個人價值的體現。
再有用的知識,都是道理,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