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歲月。記得那一年,我還是一名高中生,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青春叛逆時。某一次回到家中,打定主意不要去上學。一邊往嘴巴里塞面條,一邊噗噠噗噠地掉眼淚。父親看見了,就那么心平氣和地說,實在不想去,就不去了。那一刻,我不知道是他太過寵溺的語氣,還是對我任性的包容,總之我好像撥開了濃霧,重新升起了上學的希望。我該感謝父親,如果他像大多數家長那樣,指責我,訓斥我,或許我的人生不是現在這樣,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風不吹雨不淋,哪怕工資不夠,起碼也不吃苦。
好像青春期的我們,都有無數次想要放棄學業的機會,總覺得不管做什么,都比上學要好,哪怕去流浪。我們總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其他人都虛偽至極,所以我們總想逃離。在別人眼中的離經叛道,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就是正道滄桑。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文學巨匠、“傳奇文學隱士”J.D.塞林格的代表作,它憑借對青少年心理的深刻刻畫成為了“不朽的青春文學經典”,在全球暢銷已突破8000萬冊,并躋身20世紀百佳小說、紐約圖書館世紀之書等榜單。就在2025年初,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納入“世界青少年文學經典推薦書單”。
據說塞林格在構思《麥田里的守望者》時,尚是一個二十出頭的文學青年;可是寫成時,他已是一個劫后余生的中年人。當別人問他作品含義時,他都只說一句:“沒什么可說的,都在書里。”
但是大多數人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亂七八糟,結構松散,臟話連篇,但如果你耐心的讀下去,就會發現其實它隱藏著精巧縝密的敘事邏輯和復雜隱喻。塞林格研究專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說這本書并非作家個人的懷舊,也不是青少年煩惱的訴說,“它是一次靈魂凈化的事件”。
本書的主人公名叫霍爾頓,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學校開除,因為把擊劍比賽的劍等器材忘記在了車上,導致比賽沒能參加。與同寢室的人不和,膽小懦弱。他因為被開除,不想過早地面對父母的怒火,選擇了一個人獨處。他算是一個純真的理想主義者,他討厭那些庸俗和虛偽。
可是他又感到萬分孤獨,他喝了無數的酒,搖搖晃晃地走進男廁所,往一個臉盆里面接滿冷水,把自己的頭浸泡里面,弄得渾身濕透。他一個人坐在暖氣片上,與周圍格格不入,沒有一個關心他的人,他哭了:“我想是因為感到太沮喪而且孤獨吧!”
他的思想是活躍的,就像普通的青少年一樣,看似什么都懂,其實什么都是懵懂的。他覺得自己得了肺炎,可能會死掉,因此想到了去世弟弟艾里。想到那些去墓地祭拜的人,會為逝者敬獻鮮花,看似深情無限,可是一旦遇到下雨天,又會因為躲雨而快速逃離,坐進自己的汽車,然后去找個不錯的地方吃飯。這樣的虛偽,讓霍爾頓實在受不了。
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也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他感到莫名迷惘,為此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后來為了害怕自己死掉,他決定偷溜回家見一見自己最喜歡的小妹妹菲比。當菲比問他最喜歡的事情是什么時?他又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緒,他一再強調自己有喜歡的事情,可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其實菲比問的是他的夢想,是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他不知道,最后他說出了那句話:“如果有人抓到別人在穿越麥田······”
他說,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他只想做個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棲居的麥田……
為了這個理由,他想要逃離擁擠而冷漠的城市,找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自己也不認識任何人的森林邊的小木屋居住,還定下一個規矩,就是不管誰來看他,都不許做虛偽的事,誰要做就別待。
后來,他去了自己以前的老師安托里尼先生家。老師告訴他,他正在為了一個極不值得的理由,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正在轟轟烈烈地死去。可是他在老師家這一晚上過得并不愉快,因為他的敏感,甚至誤會了老師,選擇了再次逃離。
當他決定離去的時候,準備再見一下親愛的妹妹菲比。誰知道菲比居然打算和他一起逃離,他為了打消妹妹的念頭,帶領她去了動物園,做了旋轉木馬。看著妹妹在旋轉木馬上一圈一圈的樣子,他忽然開心了起來,選擇了釋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時刻:天空黑暗,孤獨迷茫。但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則會為了某個理由謙恭地活下去。”這就是霍爾頓要告訴我們的,也是《麥田的守望者》要告a訴我們的。這就是為什么哪怕它臟話連篇,卻成為了“不朽的青春文學經典”,那些所謂的臟話,又何嘗不是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最真實的寫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