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胎媽媽,每天既要上班又要接送孩子,照顧孩子的日常,家務纏身,還能抽出時間閱讀和寫作,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的學習與生活都是混亂的,每天計劃很多,能夠完成的卻很少,對于完不成的任務又常常陷入焦慮和不知所措,內心一焦慮就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事后又常常后悔與自責,進入惡性循環。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每天上班之外,閱讀、寫作、燒飯洗衣,還能去健身房,事情做得多了,時間卻寬裕了起來。
我總結了三個時間管理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一、記錄時間
就是你每天什么時間段做了什么,一一記錄下來,這樣就能夠找出自己的生活規律,從而合理計劃和利用時間。
記錄時間我用了一個簡單的小工具,利用微信給自己發消息,簡單方便,清晰明了。而且這個功能還可以作為自己的便利貼,有時候有了想法或靈感,隨時記錄下來非常方便。
到了晚上根據記錄復盤一下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記錄一段時間之后你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哪里,什么時間段還可以利用。不斷記錄,不斷總結,不斷改進。
二、用時間軸列計劃。
我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生活相對比較規律,當我記錄一段時間之后,我就能夠像列課程表一樣去規劃我的時間了。
以前我列計劃的時候都是芝麻西瓜一股腦兒地寫下來,想做什么做什么,沒有什么重點。現在我每天把想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后根據四象限法則分清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和不重要也不緊急。然后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填入我的時間軸中。這樣一天什么時間段做什么事情就非常清楚,任務是否過多能否完成,也是心中有數。
列計劃有幾個小建議:
1.要重視時間顆粒度。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事情的時間單位。比如,“我明天去爬山”,對這件事,你計劃是一天還是幾個小時?如果是一天,那你明天就做這一件事上,如果是5個小時,那剩下的時間你又可以去安排其他的事。
時間顆粒度是一天的人,他們大多只會考慮“明天我要干什么?”
時間顆粒度是一個小時的人,他們會考慮“這一個小時我可以做什么?”
講究做事效率的人,他們把時間都分得非常細,時間顆粒度是五分鐘、十分鐘。
所以,你可以想想他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多少?你又該如何安排你的時間軸?
2.要留有一定的空白時間。
既要上班又要帶娃,我們的時間不可能永遠都是可預計的,留一定的空余時間應付突發事件或者一些零零碎碎的雜事,這樣才能在計劃內游刃有余。
三、錨定時間,專注做事。
發現了自己的時間規律之后,就可以規定自己在相應的時間完成相應的任務,養成習慣,就不會內耗。
這里有幾點小的建議:
1、錨定的時間段內一定要專注。
比如我早上的時間段:
5:00~? ? ? ? ? 起床
5:10~5:30? 復盤、列計劃;
5:30~6:30? 寫文章;
6:30~7:30? 準備早飯,洗漱,孩子起床,上學準備。
7:30~8:00? 送孩子上學,我上班。
5:30~6:30這個時間是我的寫作時間,那我就只專注寫作,任何其他的事都不做,對這個專注,我用三個“不”來要求自己:不起身、不抬頭、不停手。
2.不貪。
我以前做事特別貪,比如閱讀,規定時間到了,但是書本的內容太吸引人了,這個時候我就會繼續閱讀。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時間被打亂了,引發后續一系列的節奏混亂。
所以現在我就像對待課程表一樣要求自己,時間一到,馬上放下,進行下一項計劃。沒有完成的任務可以在“彈性”時間內去做。
3.要小心時間的“黑洞”。
比如你上廁所的時候習慣做什么?我猜的沒錯的話,大部分人都是拿起手機吧?發現沒有,拿手機上廁所和不拿手機上廁所,你花費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前者遠遠多于后者,這就是你的“黑洞時間”。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拿手機。
又比如,上班前的半小時你會做什么?擦擦桌子、去開水間倒水,碰到同事打個招呼拉一下家常,時間就過去了。
當我注意到這個現象之后,我就利用這個時間來聽課。耳機一塞,外界的一切與無關。半小時之后,大家都進入了工作狀態,我再拿起水杯去開水間倒水,這樣時間就節省了不少。
以上這些時間管理技巧,都是我根據自己的習慣,不斷復盤不斷調整,得出的一些個人的經驗和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同時如果你有好的建議,也希望你能在下方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