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使神差,我敲下了這樣一個有點莫名其妙的標題,這也就意味著,本文最終的完稿時間,將不遲于2017年5月15日23時59分59秒。
不錯,昨天是5月14日,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
對于子女輩的人來說,這一天,是用來孝敬、感恩母親的。這,天經地義。
正午時分,初中同學回憶群里,我看到這樣的一條微信:
“節日,去看劉老師”!
接著,發送這條微信的我昔日的同班同學,還附上了她即將帶去的禮物:自己種的南瓜、自家魚塘所養的鮮魚、自家果園放養的土雞......這,這可是個有心人??!正這樣想著,手機顯示屏上噠噠聲接二連三地響著:
“全土貨,你辛苦了!”
“辛苦了,班級代表!”
“代我向劉老師問好!”
“難忘師恩!”
......
當然,這些都是昔日那些同學所發的,只是顯示在我的手機上而已。
隨著那噠噠噠的微信發送聲,我不由得一怔:這噠噠聲,是不是有點像集結號呢?如果不看屏幕上的時間顯示,我幾乎要以為今天是教師節了!
按說,這母親節本是舶來品。據相關資料顯示,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源自美國。對于“洋節”,像什么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萬圣節、圣誕節,一些同胞是頗有微詞的,主要就是覺得這是商家在炒作,深怕年輕一代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痛心疾首之際,感慨人心不古,還少不了要口誅筆伐一番的。
奇怪的是,對于同屬“拿來”的母親節,那些同胞倒是寬容、安靜多了。一抑一揚,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心理奧秘呢?
再回到上面的微信門,昔日同學的母親節看望老師之舉,為什么又會點贊如潮,進而紛紛要求帶話,自甘“被代表”呢?誠然,初中時候的那位班主任,愛生如子,對我們這一屆學生極盡無微不至,有如慈母,且她的兒子是我們的同齡人,因此,那位女生在母親節抽出一點時間去看望恩師,在我們看來,自在情理之中!那么,這樣說來,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這樣的一位老師,不啻于自己的母親!“天地君親師”的排名,果然大有道理。時至今日,略顯虛幻的“天地”,不少人已是沒多少概念了,至于“君”呢,也未必會多買賬;由此看來,這“師道尊嚴”,還是有著深厚的現實土壤的。唉,昔日那些想著把教師排第九的人,真不知他們是怎么想的!
母親給了我們生命,老師教給我們文化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二者同受尊崇,合情合理。
當時,在發給那位女生的微信中,我這樣寫道:
對劉老師,我無以為敬,請轉告她老人家,具體的知識,或許會淡忘;然而,她所教給我們的做人的道理,以及那些青春時代的歌,足以讓我們銘記一輩子的。而作為她的學生,是我們的榮幸與驕傲!
這,倒不是我“能寫”,而只是因為,那些語句,不過是真情實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當時,由于學校師資不足,身為班主任兼數學老師的她,還擔當起音樂老師。《大海啊,故鄉》《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小草》......這些歌曲所蘊含著的激情、情懷與深意,我們又怎么會淡忘呢?
如果這世上真有戀母情結的說法,那么,對于中學老師的依戀、崇敬與惦念,會不會也是其中之一呢?誠然,老師年事已高,對我們也沒有太多、太高的要求,她時常這樣說道,只是希望我們堂堂正正、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開開心心而已。
只是,一想起當年她的諄諄教誨,我卻不免幾分自責。是啊,老師的眼神里,有著太多太多的殷切希望,只是,我們做到了嗎?或者說,我們盡力而為了嗎?如果我們是得過且過的一代,那么,對于下一代,我們再提起希望來,是不是有點理不直氣不壯了呢?
哦,母親節,大白天原本是風和日麗的,而到了夜晚,卻是風雨交加起來。當時,坐在客廳里向外望去之時,我對上天的這一副做派頗為不滿。如今,我想起來了,這風雨大作,其實是一種隱喻:報答母親,從來都是需要在風雨人生中砥礪前行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哦,如果當年的班主任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如慈母,那么,上面所引用的那兩句詩,同樣是對我們靈魂的鞭策與拷問。
如果不想辜負母親和老師的期望,在接下來的數十寒暑里,我又該做點什么呢?搜索枯腸好些時候之余,我總算寫下了這樣的幾段歌詞:
昨天的風,昨天的雨,一路跋涉風雨凄迷。
問道古圣先賢,仰望浩瀚星空,年華無悔笑看殘紅風中。
人家怎么看,人家怎么說,難改我平生那一片初心。
今天的夢,今天的路,十字路口幾許凝眸。
盛宴會散場,繁華總是夢,為人作嫁是那夕陽紅。
總要揮慧劍,總要破執迷,山高路遠是那長歌行。
明天的云,明天的霧,長夜無眠守望著晨曦。
該了終須了,當斷總會斷,云開霧散暮鼓晨鐘。
雨后的晴空,映著那彩虹,揚帆起航天際那皓皓月明。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一次可以朗讀與聽見的心理專題征文,你也來吧!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 | 一次可以朗讀與聽見的心理專題征文,你也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