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 社會工作的目標
服務對象層面:解救危難、緩解困難、激發潛能、促進發展
社會層面: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
文化層面:弘揚人道主義、促進社會團結
考點2 社會工作的功能
功能:某一部分的存在和變化對整體及其他部分所發揮的作用及影響。
正功能(積極影響)與負功能(消極影響)
顯功能(明顯的,所預期和認識的)與潛功能(未被預期和認識到的后果)
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的功能:促進服務對象正常生活、恢復弱化的功能、促進人的發展、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
社會工作對社會的功能:維持社會秩序、構建社會資本、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
考點3 社會工作的發展
西方:
產生:思想來源:博愛;思想基礎: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影響最大的是《伊麗莎白濟貧法》,為社會工作職業化奠定基礎。產生階級: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工作對象以貧困者為主、社會服務人員開始職業化、社會工作受到社會政策的影響。
形成:專業教育、方法和組織的發展。
發展:專業的特征及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專業方法的發展;目標模式的變化;工作對象的拓展;多種服務模式的發展。
中國:
歷史上:缺乏專業的社會工作,但是有豐富的社會福利思想。
20世紀上半葉:1925年燕京大學設立的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
1949年以后: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的救災濟困、解決失業問題、改造妓女和流民、改革社會風俗等活動后來被看成是中國的社會工作實踐。
恢復與發展:
1979年,社會工作課程的恢復
1988年,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制度上開啟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進程
1991年,成立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
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推進了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進程
職業化與專業化: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戰略部署,指出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將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這為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表現出政府積極探索、社會工作教育率先發展、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并存、專業社會工作不斷發展的特點。
考點4 社會工作的要素
對社會工作過程的基本理解: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過程。社會工作是協同達到目標的過程。
社會工作的基本要素: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價值觀、助人活動、專業方法。
考點5? 社會工作的主要角色
社會工作者的特征:認同并遵循社會工作價值標準;從事社會福利服務;掌握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在一定的組織框架內開展活動。
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的關系
不同點:活動方式不同,社會工作者是一種職業,志愿者是“業余”活動;專業技術能力不同,社會工作者是受過專業教育和專門訓練,志愿者一般是不需要以專業能力為前提;處理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社會工作者解決較難的問題,志愿者是一般服務;社會約束不同,社會工作者有專業守則,要接受行業組織的考核與監督,一般的行為規范,只要履行了服務責任即可。
相同點:助人活動、以利他為目的;都有一定的組織形式;都是公益服務和社會服務的組成部分。
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之間的差異并不是說社會工作者更高級,而是說社會對社會工作者的要求更高、更嚴格。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與專業社會工作者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一般是行政部門、事業單位的干部和公職人員,而不是專業人員。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一般不要求受過系統的社會服務方面的專業訓練。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一般靠行政系統自上而下地開展工作,專業社會工作者則強調與服務對象的平等關系、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的活動或多或少地帶有政治色彩。
實際社會工作人員所遵循的一般是行政權利和權威,而專業社會工作者遵循的是專業權威。
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貝克總結的
直接服務角色:照顧者、勸告者、治療者、支持者
間接服務角色:研究者、行政者、咨詢者
合并服務角色:教育者、協調者、調解者、倡導者、經紀人、增進能力者。
社會工作者的直接服務角色:服務提供者、治療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導者、關系協調者
社會工作者的間接服務角色:行政管理者、資源籌措者、政策影響者、研究者
社會工作者的合并服務角色:多種功能的綜合角色。
社會工作者的基本素養: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人類共同意識、幫助社會弱者、樂觀看待變遷、追求社會公正。
社會工作者的知識素養:學科知識、文化知識、心理素質、政策知識、計算知識。
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溝通與建立關系的能力、促進和使能的能力、評估和計劃的能力、提供服務和干預能力、在組織中工作的能力、發展專業的能力。
考點6 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
兒童及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優撫安置社會工作、社會救助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領域的擴展:從困難人群到有需要的人群;從關注社會問題到關注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