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是人們春夏秋季節里常見的昆蟲,由于它捕食蟲子,一般認為它是益蟲。它出現的范圍非常廣,只要有成片的花草樹木和水,就可能見到它的身影,廣袤農村更是它生活的天堂。
當然,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包括綠地的減少、水源的化學污染和面積減少,以及一些人將其幼蟲進行捕殺販賣給那些當成美食的人群,蜻蜓的種類和數量在急劇消減,這是非常讓人遺憾的。
可以說,在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中,尤其是童年,蜻蜓是我最喜歡的昆蟲,沒有之一。
——它消滅害蟲。
蜻蜓的成蟲和稚蟲都以蚊、蠅、葉蟬、小形蛾子、蝴蝶、虻類等為食物,成蟲在空中獵食,稚蟲在水中捕食。當然,有時它也吃弱小的同類。有文章稱,一只馬大頭蜻蜒一天內能吃近1000個小飛蟲。一只蜻蜒能在l小時內吃掉4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一只蜻蜓幼蟲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蟲。
——它天資綽約。
據稱蜻蜓有5千種,很多種類的蜻蜓顏色靚麗,紅、黃、藍、紫、綠、橙爭奇斗艷,各種花色搭配新穎炫目。
它有大有小,我見到的小的約寸許長,大的有五寸長,常見的大致兩至三寸長。
它們非常輕盈,飛翔的姿態煞是靈動優美,逍遙自在。雌雄兩只交配時的姿態,也都是那么的優雅。它在水面用尾點水的動作(杜甫語:點水蜻蜓款款飛)似水上芭蕾,風采迷人。當它一大群在空中飛舞時,如一眾仙女嬉戲玩耍,無比天真爛漫。最有神的,就是它那圓頭上的兩只大眼睛,亮亮晶晶,光彩照人,停在枝上休息的時候,也總是四面轉動環顧。有時在陽光的照耀下,它的薄翼泛起五彩霞光。
——它本事超強。
蜻蜓的飛行速度令人驚嘆,它每秒能飛5?10米,沖刺時能達每秒40米,而且可以連續飛行1小時不休息。一天下來,飛行幾百公里不在話下。
它飛行時翅膀每秒可振動30一50次,它能作多種角度的飛行,還能退著飛。它就是這樣不停地飛,在飛行中捕捉獵物。
它的復眼能夠測速。當獵物在復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產生反應,經過加工就能確定出目標物體的運動速度,然后鎖定獵物,進行跟蹤捕食。
據說,它是動物界捕獵成功率最高的獵手,遠高于獅虎豹們,100次的捕獵,有95次能夠捕到獵物。
——它能預報天氣。
當快下雨時,因氣壓低空氣濕度很大,一些小蟲子無法飛得很高,它也就在低空飛行捕蟲了,而天氣晴好時,它就相對飛得高些。于是,長期以來人們根據觀察經驗,得出了蜻蜓飛行的高低與天氣的線性關系,正如燕子一樣。我在洪江幸福路小學氣象站時,氣象老師就帶我們到郊外現場觀察過這種情況。
——它激發文人墨客們的詩情畫意。
如唐代韓偓對蜻蜓作了較細致的描寫:“碧玉眼睛云母翅,輕于粉蝶瘦于蜂。坐來迎拂波光久,豈是殷勤為蓼叢。”宋代楊萬里則用詩將蜻蜓刻畫得生機盎然:“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近現代美術家朱宣咸的中國畫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很是生動形象。
——它是童年的玩伴。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兒時與蜻蜓玩耍,或捕捉蜻蜓,很多人是經歷過的,由此帶給了童年的我們無窮樂趣。就是成年后至今,我去郊野鄉村時,總要尋找蜻蜓,并給它拍照留念。
記得孩提時代,我和小伙伴常到小溪和池塘邊、田野旁看蜻蜓,看它如何飛舞,如何捕吃蟲子。
從觀察中知道,一種比較小的黃色的蜻蜓喜歡成群飛舞盤旋;藍色、紅色、花色的,還有大個子的喜歡幾只在一起飛行,甚至獨來獨往。大個子的蜻蜓很難看到,看到了也是如空中彗星,一掠而過。
蜻蜓在空中究竟是如何抓到蟲子的,我不知道,但怎么吃的我知道。你看它停在小枝上,眼球轉了幾下后,冷不丁往上直飛而去,回來時,嘴里已經叼著一只蒼蠅了。然后,它停在小枝上,略收攏著翅膀,不緊不慢地嘴嚼著獵物,品嘗著美味。
最上癮的,就是抓蜻蜓了。我們有幾種捕捉方法。
一種是用手捉。伸著手從它背后躡手躡腳慢慢靠近,手離它一兩寸時,突然疾速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尾巴或翅膀。這種方法失敗較多,因為它太機靈了,同時它會咬人,那小嘴咬著指頭還怪疼的,所以用手捉還有些懼怕。
第二種是用密竹枝掃或網捕,這用在對付成群的蜻蜓上。
第三種是用蜘蛛網捕捉。用長長的竹桿,在最前面做成網拍,然后去尋找蜘蛛網,將其繞在網拍上,成為一個可以拿著走的蜘蛛網,看到蜻蜓后就罩去,蜻蜓因翅膀粘上便逃不了了。
第四種是用長竹桿的頂部將蜘蛛網纏繞成一個小球,然后用這小球去粘蜻蜓。我最喜歡的是這種,用它去捉蜻蜓很有趣味。蜘蛛網做的球要很黏,為此早上去找蜘蛛網最好,因那時網的粘性還很強。粘蜻蜓時,手要穩,眼要準,動作要輕,看準后將球從蜻蜓的背上迅速點過去,這樣它的翅膀就被粘上了,任它怎么掙扎也甩不掉。這種方法,對于那些特別機敏的蜻蜓和難得一見的大個蜻蜓比較管用。
我捉到的蜻蜓,主要是給家養的雞吃了,或者用來逗螞蟻玩,或者用線捆著其尾巴讓它飛著玩。現在看來,這是殘害益蟲的行為,有點殘忍,但當時確實是玩耍的一種方式。
關于蜻蜓,就閑說到這里。但愿當前以至今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行動,能取得預期成果,以此還蜻蜓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減緩其滅絕的速度。畢竟,它是生物鏈上重要的一環,人類應當珍惜。
2022年6月17日寫于鶴城
資料:
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有復眼,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據著頭的絕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數不清的“小眼”構成,這些“小眼”都與感光細胞和神經連著,可以辨別物體的形狀大小,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轉頭。
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捕食性,成蟲在飛行中捕食飛蟲。食蚊及其他對人有害的昆蟲,但食性廣,所以不能靠它專門防治某種蟲害。已知種不超過5,000種。
幼蟲以鰓呼吸。常靜息不動,獵物靠近時方射出能纏卷的唇以捕捉之。發育過程中蛻皮8~15次,蛻皮次數在種內與種間均有所不同,無蛹期。從卵孵出后數分鐘,第一齡稚蟲的鞘狀表皮即裂開,釋出蜘蛛狀的第二齡稚蟲,早齡稚蟲取食小甲殼動物和原生動物等水生動物;后期稚蟲食捕蚊幼蟲、水生甲蟲和螺類,甚至小魚。翅芽在早期出現,隨著蛻皮次數的增多而長大。稚蟲到最后一齡時,體內已形成成蟲的器官。幾天后稚蟲爬出水面,蛻皮而露出成體(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離水,日出前起飛,所以很少見到其羽化。較小的種類在白天羽化。剛羽化的成蟲體軟,生殖系統不成熟,色澤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動之一為飛離水域。成蟲的生活分兩個階段︰一為生殖前期,約2天~2周,隨種類和氣候而異;另一為生殖期,約1~6周。在第一階段時積極取食,遠離水域。第二階段開始于性成熟時期,此時蜻蜓飛到交配的場所(通常是可以產卵的池塘、河流)。雄體到達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據一定位置,并如鳥類一樣保衛其領域,驅逐其他侵入的雄體。若有雌體飛近或飛入該領域,則雄體便試圖與之交配。少數種類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勢獨特。雄體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體的頭或前胸,通過它的動作誘引雌體將其腹部前彎,接觸到雄體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時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進行。交配時間數秒至數小時。交配后雌體立即產卵,或經數小時、數天后產卵。產卵方式有兩種。產卵器發達的種類把卵產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組織內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產卵,可浸在水中達1小時以上。無產卵器的種類把卵從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幾種產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纏結裝置,可防止被沖往下流。成蟲需有溫暖的氣候、食物和適于產卵的水體才能生殖。魚、鳥會捕食蜻蜓幼蟲,幼蟲間也互相殘食。羽化時可能被鳥和小型鱷類捕食。但成蟲在離開羽化場所后幾無敵害,飛行迅速靈活,差不多能避開所有敵害。溫帶地區的種類多以幼蟲越冬,幼蟲期可達1~5年,成蟲期壽命僅數周。
羽化的成蟲顏色各異,色度從金屬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蟲相比,其體型龐大,有些翼展達到16公分(約6吋),甚至最小的種類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極端敏捷的飛行動物以外,它們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溫暖時才能發揮最佳功能,而若有涼意,這種昆蟲常在真正起飛前鼓翅生熱。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為最有效率的飛行捕食者。獵物通常是飛行的小蟲,但有些蜻蜓經常吃掉本身體重60%的獵物。
年幼的蜻蜓——稱為幼體,經不完全變態中的半變態方式,有時稱為稚蟲——是水生動物,和成蟲在空中的情形一樣,是水中專門的捕食者。功能上無翼的幼體在顏色方面通常是斑駁或黯淡的,與生活環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顏色一樣。它們的突出雙眼類似成蟲,但擁有成蟲所無的驚人解剖結構。這稱為「面具」,是幼體第三對口器的融合體。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時收在頭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組牙狀的夾子,用來抓住蠕蟲、甲殼動物、蝌蚪、小魚等獵物。不同種類的蜻蜓幼體分別稱為趴蟲、穴蟲、隱蟲或夾蟲——其身形、代謝、呼吸端視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體從水中或水邊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產方式有3種。有些種類把卵產在植物組織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層或上方。卵也可能從腹部掉落或被沖至水中。幼體利用直腸內的腮,從水中吸取氧氣。腹部把水吸入,再經由肛門壓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產生一種噴射推進的逃生方法。固體廢物亦以這種方式排出。隨著幼體長大,它把皮蛻掉,未來的翅膀在幼體成長期間約有一半先變為明顯。接著,這些翅鞘在隨后的蛻皮過程中快速增大。終于,幼體爬出水面(有時在夜間),進行最后一次蛻皮,變為成蟲,留下一張皮(蛻殼),也就是以往身體的外殼。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進行授精。
蜻蜓賦
作者:葉一片
蜻蜓,沒長羽毛,薄薄的透明的翅膀足以與血肉之軀的小鳥平分天下。
蜻蜓的翱翔功能遠遠勝過鳥類。
蜻蜓的體形更與人類創造的飛機十分相似。
蜻蜓曾經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它也最親近我們人類,它在大路上,在田園里自由穿梭與停靠。曾幾何時,它也在鄉間的屋前房后與農家的小頑童們捉迷藏。
蜻蜓美麗而又可愛!蜻蜓純樸而又勤勞!
蜻蜓點水用顫動著的身姿全力在“生蛋”,這種生育的本能延續,也是那么具有韻律感和美妙無比,那種畫境,那種詩意不經意地創造于山水之間,任何贊嘆之詞都會為之遜色。于是乎,我們應為傳統的“蜻蜓點水”解意徹底平反。
可惜,我們這個良好的愿望大有可能會成為一句空話,而寫照出人類品德的缺失!
你看,隨著人類的急速增長,蜻蜓家族的品種在一個接著一個滅絕或者正在滅絕……在我們的生活區,還剩下多少只蜻蜓與我們共舞,在我們的頭頂,你還能見到幾只蜻蜓在盤旋。可憐的蜻蜓啊,在人類的治蟲法寶“農藥”里成災難性喪生,幸存下來的幾只又能在惡劣的環境里度過幾年呢?
如果蝴蝶滅亡了,還有飛蛾是近親。而飛蛾是蟲子變的,而蟲子的生命力特別強盛,我們人類的“農藥”對它無可奈何,這蟲子似乎越殺越多。如果蜻蜓滅亡了,好像還沒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就以它的翅膀而言,蜻蜓的翅膀是獨一無二的,螞蚱的翅膀似乎相類似,但它的身形與飛翔功夫卻是無法和蜻蜓相比的,惟有蜻蜓才可以看做人類飛機的翻版。
螞蚱與螳螂躲藏在草叢中,跳躍與爬行的時間少而短促,其翅膀的形質與色澤也與蜻蜓大不相同。蟬的羽翼與蜻蜓最為相似,但它粗短的身姿遠沒有蜻蜓那般修長美麗。而蚊蠅的小氣與丑惡嘴臉,更不應當拿來與蜻蜓相提并論。惟有這蜻蜓,從早到晚迎著光明默默飛行,耐得住太陽的酷熱,且無須喝水飲茶,生活在大漠里的駱駝也要對它甘拜下風。
蜻蜓的交配圖是一個無比奇妙的令人崇敬的幾何體,兩條尾巴交接成的弧形圈具有一種簡單的玄理與神秘,平行著的羽翼是造物主賞賜給它們最默契的組合,它們雙雙對對照樣能夠上下翻飛,滑翔前行,左沖右突,我們人類模仿出來的飛機是無法達到如此藝術高度的。
可悲的是,蜻蜓在人類的淫威下一批一批地光榮犧牲,它的一再中毒與滅絕和它捕食蚊蟲的功勞是分不開的。蜻蜓家族的大隊伍本可與螞蟻爭雄,如今卻比鳥類而珍稀,真令人痛心疾首!
在我的小收藏柜里,保存著一只珍貴的蜻蜓標本:觸角蜓。
觸角蜓的最大特點是頭部長有一對觸角,這對觸須與它的身體大約等長,較硬,向前直伸著,成八字形擺開。我清楚地記得,我在山上捉到它的時候全身是深紅色,整個身軀比常見的蜻蜓較嬌小,活脫脫象蜻蜓國度里的一個“秀珍女人”。
這只觸角蜓我巳收藏了整整十年,我用紙片和透明膠布把它定位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盒里,秘訣是用樟腦片柯護著它的光輝形象,并保護住了它完好的尸身與品質。我也是人類的一份子,我對它犯有深深的罪惡,我權且寫下幾個文字當做我們的懺悔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