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
勢均力敵,才是婚姻幸福的根本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盡管兩百年過去了,今天的年輕女性,仍舊和女主角伊麗莎白有許多的共同之處:我們一樣對兩性關系有著新的看法,但又無法擺脫傳統婚戀觀的影響,我們即無法跳脫外界各式各樣的壓力,但又不甘心就此妥協。
這種相似不單單是因為簡奧斯汀所描述的中產階級在今天已經普遍的出現在東西方社會,更是因為人性的亙古不變。
簡奧斯汀無疑是聰明的,但她也是中庸的,她諷刺婚姻是個市場,但也坦誠結婚是“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
她老實就老實在,她承認了女人受制于感情的天性,也看清了女性在短時間內無法在社會地位上和男人達到真正的平等,所以你瞧她筆下的這些女主人公,往往兼具著進步女性的思維,同時也遵從現實生活的準則:
她不會教導你如何去決絕的玉石俱焚,而是教會你在忍耐的同時,如何用微弱的個人力量撬動最大的改變,顧全自己的幸福。因而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始終都在探討婚姻的不同組成形式,探討從愛情到婚姻的基礎是什么?以及什么樣子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勢均力敵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嗎?
想來你早已在各類情感文章里看膩了勢均力敵這四個字,所有人都告訴你,最適宜的婚姻關系就是勢均力敵,平衡在婚姻里的注解,其實就是門當戶對。
倘若你去各大城市的相親角上溜達一圈,多少對這個詞能體會的更為深刻,通過這種方式在一起的夫妻,擱古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典型,這是兩個家庭而非個人的結合,把婚姻真正變成了明碼標價的市場。
這種婚姻方式好嗎?
似乎你也不能說它全然的不好,至少這種各取所需,共同抵御風險的合伙人狀態,在如今房價、教育和醫療三座大山的壓力之下,是一種最適宜的方式。
說好聽了是平衡,是難聽點就是湊合,好的話長年累月的相處還能夠積累些許感情,壞的話最終難免一拍兩散,這種類型關系的穩定,常常都源于兩個人的身份地位都不能再有絲毫改變。
好嫁的女孩們都過的怎么樣?
自古以來,男才女貌。《傲慢與偏見》里寫了四個典型的女孩,淺薄漂亮如麗迪雅,賢淑美麗如吉英,加上不錯的家世,奧斯汀自然不會費太多筆墨,幾個篇章,兩人的婚姻便交代給了觀眾,好嫁當然是好嫁,但婚姻可不是一錘子買賣,接下來幾十年的生活才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奧斯汀而言,她并不看好麗迪雅和丈夫韋翰的結合,她借著伊麗莎白說道,這是只顧情欲而不顧道德的結合。
擱在今天用大白話說,大約就是那種離婚還要分割游戲財產的年輕夫妻,自己還是孩子脾性,卻因周圍人戀愛了自己也要趕上一趟潮流,愛情對他們而言是性,是炫耀的資本,是唾手可得的東西,是到了年齡必須完成的任務。
他們的婚姻往往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因為一對小夫妻的開銷,掏空的是兩個家庭的錢包,他們永遠無法明白婚姻對于兩個人的意義,是共同抵御世間紛擾的盟友,也是同床共枕的愛侶,更是推心置腹的密友。
簡奧斯汀筆下的完美婚姻是什么樣子的?
伊麗莎白和達西這一對知名情侶,其實從不完美,人類共有的缺點他們也一樣深受其害,只是他們最終的契合,是在不斷傷害對方的磨合里,達到了彼此成長。
奧斯汀自己也給予了注解,她說:“這個結合對雙方都有好處:女方從容活潑,可以把男方陶冶的心境柔和,作風優雅;男方精明通達,閱歷頗深,也一定會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能作為愛情,這顯得現實有余,浪漫不足,但這卻恰好是婚姻最好的狀態,這就像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那般,“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唯獨這不斷添加砝碼還能保持的平衡,方才會一直持續下去,使得他們的婚姻,在時間的洗禮和柴米油鹽的折磨之下,仍舊能幸福美滿。
簡奧斯丁其實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達西先生。
但我卻覺得,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這樣的達西,其無非是看誰的由外到內更加強大罷了,除了要有伊麗莎白般的聰明與勇氣,還要有達西的耐心和不計前嫌。
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當你遇到了自己的達西時,要有足夠的智慧把他認出來,沒遇到時,你要有足夠的勇氣不妥協自己的婚姻。
感悟: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家人的結合。所謂的完美婚姻千人千樣,但至少兩人是勢均力敵的,能各取所需,共同抵御世間的風險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