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經典”的魅力
?????????????——讀《教育的目的》第一章讀后感之一
作者在英文版序言里簡明扼要地提出:“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促進他們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學習”。并且強調:“基于這個邏輯前提,我們頁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師必須是學生成長的啟蒙者、點燈人。”
在本章的開篇,作者直言到:“一個人文化修養體現在他是否睿智、有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上,與他掌握多少零散、艱深的知識毫無關系。移動書柜式的人物不過是這世界上最無用的人。我們應該旨在培養既有文化修養又在某個領域具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里旗幟鮮明地指出了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為什么要培養這樣的人——“專業知識將奠定他們個人發展的基礎,而文化修養將引導他們如何哲學版深邃、藝術般高雅。”
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話題是每個教育者都需要回答的問題。只有明白了我們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才能更科學地檢視“我們在怎樣培養人”,進而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
不得不折服,經典就是經典,大家就是大家。一百年前的論斷在今天依然有如此指導意義。
接下來,作者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今天先談作者強調的第一點——“如何提防僵化思維”的學習與理解。
作者強調,“在訓練孩子們的思維活動時,要提防‘僵化思維’——那些僅僅被灌輸到頭腦中而沒有被利用、驗證或與其他新事物產生有機融合的觀點”。
?如何避免?作者給了兩條應該注意的戒律:(一)不要教授太多學科;(二)不教則已,要教就教得透徹。
?? 作者進一步解釋到:“學科過多且授之皮毛,這樣只會讓孩子們被動接受一些脫節的知識,不能激發任何思想的活力。因此,教授的知識要少而精,盡可能將知識貫通起來形成一個統一體,讓學生內化這些知識并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讀到這里,我們是不是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要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要重視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以及學科間融通性學習。
?? 我們不得不折服教育大家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我們也不得不反思我們自身對教育常識的了解和把握程度。一百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懷特海已經講得如此透徹,而過去的這一百多年間,我們做得怎么樣?現在我們做得怎么樣?我們如何理解“教育的目的”?
作者在文中列舉的關于有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中年女性反而成了社會中最具智慧的群體的現象,作者說“因為她們逃過了講話思維的荼毒”,這句話實在值得所有教育者深思。
想一想,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課堂上、在我們的班級里,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和評價機制是否有意無意間讓學生趨向于“思維僵化”?我們是否恪守了教育的初心,牢記著“激發和促進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學習”這一教育本質?
學校多門學科學習的現象不可能改變,但是學科間的綜合融通、學科內部的深度學習是否成為教育者自主自覺的教育追求?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再次回想到六年前開始探索的“博物啟蒙”探究性課程的探索經歷,那時我有跨界融合意識,也有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但由于課程之初,并沒有深刻認識和“激發和促進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學習“這一清晰定位,因此,在后面兩年有些松懈走了一些彎路。現在想來,作為教育者,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以及對課程本身的認識何其重要。
認知決定行動!重讀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反思日常教學,立足當下,方向明晰了,看到的都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