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
? ? ? 最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看到推薦欄里寫著:這是一本高度集成的用故事講理論的心理學入門書。正巧當時的我對心理學有著正在興頭上的熱情,于是我便激情下單買了這本書。拿到書發現這本書不是很厚,相對于《夢的解析》或者是其他類別心理學書目而言,這本書很薄,也很簡單,連帶著目錄一起,都像是第一本童書。帶著好奇心和熱情,我拿起了這本書。
? ? ? ? 書中的蛤蟆先生一開始是一位熱情又充滿冒險精神的人,一向愛笑愛鬧,如今卻一反常態地郁郁寡歡,他一個人躲在屋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朋友們都很擔心他,于是在朋友獾和河鼠的建議下他決定去看心理咨詢師。在與咨詢師蒼鷺的咨詢中得知:蛤蟆雖努力成為眾人喜歡的樣子,但悲傷卻從記憶深處不停地涌出來。就像一個掙扎的溺水者,他漸漸失去了力氣,生命也黯然失色。蛤蟆不再愛玩愛鬧,世界像黑白相片般慘淡。過去他總愛夸夸其談,而如今卻仿佛失去語言,只喃喃道:“我整個人都不太好!”
? ? ? ?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忽然感覺自己和蛤蟆先生何其相似,過去的十幾年里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活在別人的意愿中,當然也有我自己的意愿,可是在我的意愿中又有多少是我自己發自內心所追求的。我沒有真正理解“對自己負責”的概念,我很純粹,又很復雜,我純粹地去聽那些外界的期許和要求,又在自我批評和糾結中跟著眾人的方向行走著,這是我,是很多人的寫照。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會把那個外界的目標美化,比如,“高考考得好可以上個好學校”這樣片面單薄的目的,沒頭沒尾的,這樣的要求,既沒有考量我們過去的性格和經歷,也沒有去估算我們未來的規劃和適應力,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卻是讓我、我們撐過了“暗無天日”的高三生活,這樣的目標,不是目標,是我們的一種依賴而已。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觸動,于是我靜下心來繼續往下讀。
? ? ? ? 在書中,蛤蟆先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縮影,而作者就是蒼鷺咨詢師,他通過不斷地發出引導性的問題和不時的大段沉默來回應蛤蟆先生和讀者。更有一些斷斷續續又讓人無法回答的問題不斷被拋出,我就像蛤蟆先生一樣,聽得云里霧里,在每次咨詢完我也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地去揣摩。但這之后我都會都很急切,在讀到每一次的咨詢時間時,我很迫切地想要知道后續的結果。這點,其實也是以小見大的實例,我們都很迫切,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個結果,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公式化的東西其實早就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我們可以細想,是不是每次在我們遇到問題時,都是竭盡全力地去尋找答案或者是能夠立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導向本來是沒有錯的,遇到問題然后去解決它,這是正常的邏輯,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反應的過程,這是一個統規全局的過程,有點類似,我們下棋的時候近看許久后,突然提高我們的視線,看到那些其他棋子布局間的邏輯時的思考。更細化地說,這是我們逐漸失去思考、整合能力的過程。這與解決問題后的復盤和遇到問題時候的反應和思考過程的底層邏輯不同,這是一個更需要冷靜和整合的過程,需要更多地看到大體,而不是局部。這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看上去是我們主動地在解決問題,其實某個方面來說,我們依舊是被動的,我們是問題導向的,沒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去規避后續的東西,這是一個”只看見眼前“的現象。
? ? ? ? 于是我在短暫的反思后,我靜下心來,開始想這個問題出現的背景和原因,我想不依靠外界的力量,只是抓住問題和答案以及對于問題、提問本身的特質去宏觀地思考,便是這樣的一番理解:
蛤蟆對蒼鷺說:“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有意為之,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的關系像父母和孩子,我常常想依賴你,也總希望能從你的口中聽到一些睿智睿智的話,能給我答案。你當然教了我很多,對我非常有幫助,但你從沒給過我答案。”
蒼鷺說:“你期待我給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像孩子尋求父母的認可。”而蒼鷺盡量不那么做,總是把問題拋回給蛤蟆,鼓勵蛤蟆進入成人狀態。
蛤蟆說:“我懂了,在咨詢的過程里,從依賴到對抗依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
? ? ? ? 這種成人的狀態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更渴望從外界,或者是直接的問題導向答案式的解決方案,但這樣的思考方式是不成熟的,這段話與我最終得出的內容出奇地一致,于是,這更吸引我繼續閱讀下去了。雖然在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些羞慚,因為我發現自己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偏頗的,我期待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猶如父母,告訴我要怎么做?其實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本書去理解自己的行為,充分理解自我并且掌控它,甚至要體會獨立的自我接納和更高要求的求同存異并接納他人。這本書更多的是去挖掘自己,去看到自己,然后接納自救。
? ? ? ? ? 于是我學到了幾個新的詞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書中是這樣解釋這三個詞的,歸納如下:
1.“兒童自我狀態”:就是“兒童自我狀態,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幼年時將剛出生就具備的幾種基本情感抓緊發展演化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某事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簡言之:在長大后,依舊自動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反應,童年時的情感和行為處理模式和小時候一樣,然后再次體驗到童年時候的感受,這種感受好的壞的都有。許多感受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關。】
2.“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語重復從父母那學來的掛念和價值,回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這樣的狀態就是讓自己猶如一個法官,一直在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后順利成章地懲罰他們,有時候甚至是自我審判,譴責自己。
3.“成人自我狀態”: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都有情緒化的地方),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而非復制兒童時或父母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所有的知識和技能能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夠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地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簡言之,這是一種思想上的獨立,在原來的思想基礎上有所脫出,但是又有強烈的因果關系,因為這是你孕育而出的一種獨立】
? 這三個詞,讓我倍感舒暢,因為在過去這些內容很難用自己模糊的概念來表達,我在過去,只能不斷地重復“原生家庭”這樣泛泛的詞去解釋我處于“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之間的壓抑和不解。原來”突而不破“的問題被解開了,感覺自己被蒼鷺看透、被他共情,這樣的感覺十分奇妙。正如書中所說:
“沒有人能夠強迫別人進入“成人狀態”。心理咨詢師,自然也不行。“
所以心理咨詢師蒼鷺能做的是鼓勵咨詢者蛤蟆進入自己的“成人狀態”,而沒有強迫蛤蟆先生之前改變自己原有的狀態。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怎么做。這也回答了上文中,為什么蒼鷺更多的不是告訴蛤蟆怎么做,而是將問題反拋給蛤蟆,讓它自己找到答案。
書中還提到一個方法論去更好地讓我們自己去找到自己,自我孕育出獨立地“成人自我狀態”——自證預言。這個詞的意思是:
? ? 一旦我們在童年時決定了用怎樣的態度和觀點,就會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態度和觀點影響了我們的選擇行為,構建了我們的底層架構,我們通過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通過控制事情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一樣。 【這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模式,是一種持續的“信息繭房”,通過這樣的形式去更好地維持現狀。】如某些人確信自己不夠優秀,陷入自卑與自責,或者說是困在“我不好,別人都好”的自我預設里,所以潛意識里做的行為都是為了印證這樣的預設,形成“贏了預言游戲,輸了自己”的狀態。一旦自己給自己下了“定義”,往后所有的內容,都會永遠“點題”,永遠不離題。正如書中說的:
? ? ?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時延續下來的因果循環,打破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 ? ? 書中的蛤蟆先生,最初也陷入“我不好,別人好”的底層邏輯里,一直過的不開心。但是,它通過10次咨詢,選擇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信條,并依靠行為和態度持續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雖然這個選擇不能給它庇護,但這是一種發自內心信念的行為,是一種獨立思想的誕生和“成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讓蛤蟆道別了過去,獲得了新生。
? ? ? 讀完這本書沒有很久,但是確實是讓我有些驚訝,因為我可以理解甚至說可以很深入地講出這些概念,它讓我感到一種輕松感,感到好像原本心中地晦澀一下子被人看破了,不僅看破了,還給予了幫助。10次咨詢的時間,一本像童話書一樣的視角,但是確實是真實的情緒起伏和釋然的過程。這樣通俗易懂的書目,希望也可以為你帶去一點輕松和釋然的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