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香子
? ? 今早復盤《整體養育》之社會性與情感的發展。
第一天我們讀書會的大羅老師就分享了孩子的成長要關注三個維度:
1.生理發展
2.認知發展
3.社會性與情感的發展。
大部分家長會比較重視生理發展和認知發展。
而對社會性與情感發展會少一些。
比如:引導孩子辨別和處理情緒就屬于這一類。很多時候我們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
就拿嫉妒這個情緒來說吧。我自己以前并不把它當回事。
我開始重視這個情緒 ,緣于我兒子。
有一天,我提出希望他跟**玩。結果他說,有點不想跟那個孩子玩,因為上課時**總是能得到老師表揚,他感覺有點嫉妒**。
我問他嫉妒是種什么體驗和心情?
兒子告訴我說就是那種又羨慕,又不高興,很煩,心不在焉,會東想西想,有挫敗感,然后又想去超越,很復雜……
他還說對有的優秀同學就沒有嫉妒,只有羨慕。不會有那種煩和不公平…的感覺……
他對嫉妒的認識讓我意外。
但更讓我吃驚的是他能清楚辨別嫉妒和羨慕,還能真實坦然表達自己。
我開始查資料研究了下這個課題。
剛好有幾個朋友也問了與嫉妒相關的話題。
那到底引導孩子處理嫉妒這種情緒呢?
第一:正確認識嫉妒
首先父母自己先要正確認識嫉妒。
嫉妒真的很復雜,因為它是一種“復合型”、由一系列的情境和情緒組合而成的情緒。
它之所以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但事實上只有當一個情緒對你造成困擾、對你的正常生活造成消極的影響時,這個情緒才變成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只是短時間的對某人產生了嫉妒,但是過不了多久這一情緒就消失了,或是被你遺忘了,那么這并不構成什么問題。
但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你就幫助他認識嫉妒,那么嫉妒引起的負面作用就會很小,他的自我攻擊會減少,思維就不容易混亂。
(所謂思維混亂就像我兒子說的嫉妒讓他東想西想)
而認知思維能力是你解決一切身心問題唯一的自救工具,如果這個工具出了問題,你又怎么可能做出什么有效的應對呢?
所以你還需要有意識的收回自己對外界的注意力,讓自己的精神從各種混亂的思維漩渦中抽離出來,能夠安住于當下。
同時你還要了解嫉妒背后的原因和需要,比如是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被尊重,還是被愛,或者自信的需要等?
第二:接納和感受
充分的接納、充分的去感受一個負面情緒,全然的接受它,這本身就是一個通用的治療負面情緒的基本方法。
我之所以對孩子表達嫉妒情緒感到意外,是因為我們很多大人并不喜歡嫉妒這個情緒,甚至羞于表達出來。
因為在傳統的想法里嫉妒是代表心胸狹隘,很多時候你不愿意承認或否認這個情緒,或者希望這種不舒服的情緒趕緊滾開。
我記得有個心理老師曾說過,
這樣迫切希望負面情緒離開的期望,會導致你在認知上產生對自己的割裂。
而自我割裂會令你與自己的負面情緒遠離,而這又恰恰導致了,你的那個負面情緒,它沒辦法得到愈合。
因為你失去了和它的聯結,也失去了仔細的去思考這個情緒,去感受這個情緒的機會。
不僅是嫉妒,任何情緒都可以試著去接納去感受!
第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觀察孩子有嫉妒情緒或被嫉妒時,同時也是幫助建立人生觀的好時機。
這讓我想到《天龍八部》的馬夫人康敏,她被認為是金庸筆下最惡毒的女人。我對她小時候因為嫉妒鄰居姐姐有漂亮衣服穿而悄悄把對方的新衣服剪成碎布條印象超級深刻。
我想如果她小時候,有人正確引導她,應該不會有得不到東西就要毀滅掉的人生觀。以至于長大后得不到的人要殺他,不看他美貌的人也要毀掉對方,把個英雄好漢喬峰害的好慘,最后也讓自己面目全非…
所以幫助孩子從小就客觀認識自己很重要,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分析他人成功的關鍵所在,以向他人學習為方法來減少與他人的差距。
讓孩子明白,在學習,生活中爭上游不服輸是好事,可事事為人先,樣樣不服輸卻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不服輸是積極的心態;服輸是為了向別人學習,也是積極的心態。
第四:提升自信
當然接納負面情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心態只是關鍵的一步。
接下來,我們需要處理最本質的問題——克服生活的挫敗給你造成的無力感,去面對你生活中那些真實存在的問題,提升自信力。
持續做好該做的事,與自己比。
找方法,有策略的學習和成長。
就像我兒子他喜歡看故事,也非常喜歡嘗試講故事給別人聽,但他講的并不流利,經???,曾經被同學嘲笑。因此也很沮喪。
我以前以為讓他多讀多背多講以為自然就很會。
結是孩子雖有進步,但并不明顯,我找了一些方法幫助他,后來發現有個方法能助他很快流利復述一個故事。
他特別有成就感,講故事有自信了,也更積極了。
有興趣的伙伴可以去看另一篇文章
如何教孩子快速復述一個故事。
借《整體養育》一書的原話來說,孩子的情緒發展與生理發展,認知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不管是嫉妒情緒的處理,還是其他情緒的調整,都不能只從情緒發展的單一角度出發,要從多角度入手。
最后總結,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
我也因為孩子表達了嫉妒,讓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因此進一步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