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yún),云在古文中云和雲的含義是不同的,云表示說話的意思,我們常見子曰詩云等典型的古文用法,而千字文代表云朵的意思是用雲字,漢字簡化后歸并了。《說文解字》“山川氣也。從雨,云象雲回轉形。古文,省雨。王分切。”從這個解釋看雲字兼有形聲、會意。
云朵就是大地上升騰的水蒸氣組成的。《辭海》中的解釋:“懸浮在空中由水滴或(和)冰晶組成的可見聚集體。底部不接觸地面。按云底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族。外形成層、成塊,或呈波狀。云狀演變常能表明大氣結構情況和天氣的變化。”
我們來看字形演變,甲骨文的云字是沒有雨字頭的,就是彎曲回轉的云朵象形,所以云和雲的初文是一致。可能是因為冬天寒冷的時候,人們說話就會冒白氣,象吞云吐霧的樣子,古人就把云借用為說話的意思,而后人為了區分說話和云朵的不同含義,就新造了個雲字來表示云朵的意思,因為云冷凝會下雨,雨水蒸發又變成云,雨這個義符用得十分精妙。簡化漢字的歸并,讓我們又回到了初文時期。
騰(téng),《說文解字》“傳(zhuàn)也。從馬,
(zhèn)聲。一曰,騰,犗馬也。徒登切。”形聲字,許慎收集了騰字的兩個意思,犗馬就是騸馬,指被閹割的馬,但是《增韻》說凡畜健強者曰犗。可見古文中這個釋義存在爭議,不過這個用法很少見的,現代漢語更沒有這個意思了。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車曰驲,曰傳。馬曰驛,曰遽。”這是古代用馬車快速傳遞人或物的意思,是古代一種快速交通方案,一般用于傳遞重要文書、物品,或專送有緊急公務的官員,《左傳》中我們可以見到退休官員也能用傳。所以騰的本義是指一種古代快遞,因為快遞需要速度,所以引申出了奔馳、奔騰的意思,馬匹奔騰就會四足離地跳躍,就有了跳躍、騰躍的意思,跳躍就會升高,因而有了上升、騰空的意思,這就是千字文中的意思了。
騰的字形,我們現在最早可以追溯到睡虎地秦簡,就是很明顯上面朕下面馬的字形。
致(zhì),《說文解字》“送詣也。從夊(suī),從至。陟利切。”許慎認為是會意字,其實是會意兼形聲,可以表示成,從夊從至,至又聲。致的本意是送到,夊是緩慢行走的意思,甲骨文中,夊的字形象人的兩腳被繩子絆住,象征著人拖著重物行走的意思,篆書字形其實也差不多。而至是典型的會意字,甲骨文字形象一支箭插到地上,篆書字形許慎解釋為飛鳥落地,反正都是事物到達的意思。
這里致的意思是由本義送達,引申而出的引來、招致的意思,在《辭海》中第四條“招引,引來。”這里我們其實要特別注意,攵(pū)夂(zhǐ)夊三個易混淆的部首,所以致的字形其實是由至夊組成的,只是簡化漢字后混用了攵字的反文旁,解釋字意時反而引起了麻煩。
雨(yǔ),《說文解字》“水從云下也。一象天,冂(jiōng)象云,水霝(líng)其間也。王矩切。”雨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很明顯的象形字,象天上零落而下的水滴,雖然歷經字體演變,線條有所變化,總體字形還是能看出點象形意味的。我們來看《辭海》的解釋。“云中降落的液體水滴。主要由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轉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斷增大到上升氣流無力支持時,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液體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的。雨滴直徑約0.1—7毫米(包括毛毛雨滴)。”雨字的古今詞義變化不大,大都指雨滴,或者是當動詞用,表示雨雪等降落。
云騰致雨的語序還是有倒裝的成份,應該是騰云致雨,升騰的水蒸氣凝聚成云,最后導致了降雨。這表明古人早就明白了水在大氣圈中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