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樂等安/文
《無問西東》看到最后,有一段張果果的獨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反復咀嚼這句話,一時間我竟給不出答案。我不知是否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感受,很多事情經歷的時候并沒覺得有多苦,但很久之后回過頭再看,不禁感嘆,當時的自己是怎樣熬過來的?
青春夾雜著苦澀與美好,在懵懂、困惑中掙扎前行,然后漸漸成熟,去尋求生命中的真實,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也不想給這個問題尋出一個標準答案。今天想說的,只是電影中的一對夫妻以及他們的婚姻。
影片中,眾多年輕人中突然出現他們這一對中年夫妻,看似突兀,深思卻極其合理,而且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結局更是令人唏噓不已。
許伯常是中學語文老師,曾經依靠劉淑芬的供養才能上大學,并答應畢業后就娶她,可以這么說,沒有劉淑芬他不可能順利讀完大學,也未必能夠成為中學老師。不難看出,他們的感情從最開始,就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利益性。
許伯常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后悔,也許是大學開闊了他的視野,讓他有了更高的追求,婚姻并不是他迫切想要的。也許是他幡然醒悟,覺得用利益交換婚姻并不可取,也許…
有很多也許,影片并未直接點出,因為像他們這樣結合在一起的夫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很多,理由也五花八門,大家可以自行理解。
劉淑芬也不是個軟柿子,知道許伯常的想法后直接逼婚。婚后兩人相敬如‘冰’,許伯常自己的杯子碎掉,寧愿用碗喝水也不會用劉淑芬的杯子,而劉淑芬就算自己喝水充饑,也會把最好的留給許伯常吃。
這樣的日子一天兩天倒沒什么,長年累月下來,徹底擊潰了劉淑芬,然后我們就看到了她出場的那一幕,追著許伯常又打又罵,典型的市井潑婦。
我不禁在想,劉淑芬當年為什么執意要嫁給許伯常,那時的他還是個連學費都拿不出的窮學生,更別提能給她什么好的生活,除了那個夾雜著很多東西的非她不娶的承諾。
可能是因為她看出許伯常是個‘潛力股’,只要她咬牙供他讀完大學,他就一定會出人頭地,風風光光地娶她,然后兩個人幸福地過一輩子。也可能只因為一個字,愛!
從她自殺前的回憶來看,我更相信是后者,年輕時候的她很愛許伯常,就算他很窮一無所有,她還是喜歡跟他在一起。不要問為什么愛,青春懵懂時候的愛戀,大多是說不出一條又一條清晰緣由的。
影片中劉淑芬并不是一個討喜的角色,畢竟她的偏激和狹隘毀了王敏佳的人生,令王敏佳毀容甚至險些喪命。但同時,她也是個悲情人物,她知道許伯常不愛她,她還害了許伯常的得意弟子,他會更討厭她,于是不堪精神的重壓投井自盡。
婚姻的一開始,他們的關系就是不平等的,她的喜歡和付出多一些,恨不得時時刻刻圍繞著這個男人轉。而許伯常則認為他的冷暴力是對的,畢竟是她逼婚在先,打人在后,他是受害者。
如果兩個人是相愛的,婚姻中摻雜一些小目的、小私心,只要不碰觸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也沒什么關系。怕的就是,既不相愛又有圖謀,當斷不斷,最后被所謂的婚姻逼到崩潰,得不償失。
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有舍方有得,如果當初劉淑芬沒有逼婚許伯常,那么她的未來將會有很多種可能,而不是縱身一躍命喪水井,我多么希望她能夠提前了解了她未來要面對的人生,然后果斷放手,給自己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