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壹 覺醒認知的起源
這是一則佛家故事,我們很多人在工作中,就像故事中那位得道前的老和尚。很多文章都在寫如何做到多任務處理,如何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在同事中脫穎而出。這一波波的標題和方法,就像一套組合拳,把新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打得暈頭轉向。
多任務處理真的好嗎?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要同時想著那件事。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其實每項任務,都占用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對于新人來講,輕則手忙腳亂,重則錯誤百出。
所以,對于多任務處理,我認為不像他們說的那樣好。砍柴的時候砍柴,挑水的時候挑水,做飯的時候做飯,才能夠保持我們的專注力,提升我們的工作能力。
或許你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先不要著急辯論,不如看完我這篇文章再說。開頭的這則故事,摘自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認知覺醒》。
這本書主要是告訴我們為何要認知覺醒,以及如何做到認知覺醒。實踐和改變,是這本書的核心,提升能力貫穿全書所有章節。
這本書作者是周嶺,他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
貳 生活會獎勵那些不計較得失的傻瓜
《認知覺醒》這本書的目錄,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方面來講述。
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從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來描述。那么我們就簡單地從三個方面,焦慮、學習力以及行動力,來聊聊這本書。
一、焦慮的根本原因
有人問,為什么當下的年輕人,總是焦慮不安,如此浮躁。現在社會老齡化這么嚴重,應該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緩解社會矛盾。
結果引來很多年輕人的吐槽,房價太高買不起,職場加班身體被掏空。他們連戀愛都不想談,更別說要結婚生孩子。甚至在這種焦慮之下,出現了“蹲族”。
“蹲族”畢業以后躲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過著吃睡打豆豆的隱居生活。我一個發小現在就過著這種生活,對于他現在變成這樣,我感到十分驚訝。
他上學時就十分聰明,畢業后在公司很受重用。只是沒想到,他在遭遇焦慮后,選擇逃避,辭職蹲在家里,過著無欲無求的生活。
我們兩個人曾經聊過焦慮這個話題,大部分人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從學校走到社會中,就感覺整個風氣都在催著你走。所有人都在讓我們快點成長,快點成功。
就像開頭說的那樣,我們都想學會同時做很多事情,以免在職場中被任務壓得喘不過氣。可是,產生焦慮的原因,是我們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你看,這恰恰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不是任務壓得我們焦慮,是我們太想省事見效果,所以才焦慮。
現在的我們,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肯埋頭苦干,一步一步往前走得耐心。當我們什么都想做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什么都做不了。
在這個時候,人的本能反應就是會去選擇娛樂,選擇那些不用動腦,還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刷視頻,玩游戲的主要原因。
我們需要克制欲望,勇敢面對現實。面對多任務時,秉承要事優先的原則。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社會,就得要學著去接受,而不是去抱怨。
我們要學會面對自身的問題,狠狠地逼自己去突破它。在這里,推薦《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的7個習慣,可以作為參考。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二、學以致用才快樂
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我們的學習力在職場中越來越被看重。學習是個人提升的重要手段,想把事情做大,必須要通過學習改造自己。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從知道到做到,是想到做的改變。自己知道到做到是一回事,幫助他人知道到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你知道但做不到,或者你自己能做到,但無法幫助他人做到,這就意味著這個新知識,你并沒有學會。
你就需要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授他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朋友圈里,經常看到別人發各種訓練營。通過研究一些訓練營的課程,我們會發現,很多內容都是課程開發者從書上學來的。
這些碎片化內容,經過開發者的整合,形成一門課程。他通過招學員來上課,來實現變現。
那有人就要問了,為什么我還要學他的課程?我直接去買這些書,自己學就好了。
首先,我們自身的水平,可能無法理解書本里的內容,所以沒辦法直接吸收這些新知識。
其次,這些課程開發者很有經驗,知道如何把新知識縫接,教授給我們,讓我們能夠明白其中道理。同時,還會配有跟班助教進行答疑解惑,聽不明白可以再給你講一遍。
最后,課程開發者具有個人品牌影響力,能夠招收很多學員,在一起進行學習。一個人學習是孤單的,一群人學習是快樂的。大家在一起有反饋,有競爭,學習進程非常快。
很多人都在談,要做什么事,想做什么事。比如學英語,學吉他,學畫畫等。我覺得最應該好好想想,這件事是你的目標嗎,還是只因為看到別人在做?這件事對于達成你的目標有幫助嗎,是在前進還是后退?
我最近看書的感悟,一定要把書中的點與生活結合起來,那樣知識才會有用。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觸動自己的知識點,都記錄下來。
然后,把這些新知識,拼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里。一般情況下,對我們有觸動的知識,都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
三、想要跑得快,行動加復盤
有太多人想不通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種困惑來得如此自然,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知行合一”,意思就是說,內在知識和行動的統一。“知行合一”看起來只是四個字,其實也是一件難事。
我們閱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卻始終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動。因為我們在擔心,在觀望。擔心自己沒有準備好,觀望別人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樣的原地等待,沒有任何效率可言,反而會增加我們的心理負擔。講起道理一套一套的,一到動手環節就歇菜,這樣的人真的見得太多。
我們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總想跳過行動環節,尋求捷徑,在腦袋里進行各種意淫。夜里想了千萬條路,一覺醒來還是走以前的老路。我們懂得越多,焦慮越多。不去付出行動,到最后就會破罐子破摔,你愛咋咋地。
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我們本能的厭惡不確定性,因為看不到結果,很多人擔心付出沒有回報,不愿意行動。
這就形成兩種情況:那些選擇低頭,認真去做的人,因為他們相信,所以越往前走,結果越明朗。而那些耍小聰明的人,想要得到結果,所以不愿行動,以致永遠停留在原地。
多年的學習經驗,告訴我,人要想改變,就得去行動。不行動就無法反饋,沒有反饋就無法記錄,沒有記錄就無法整理成個人的知識體系。沒有個人的知識體系,就無法把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他人。
沒有有價值的持續分享,那就無法打造個人品牌影響力。沒有個人品牌影響力,依舊無法借勢做事情。不做事又回到了最初的不行動,就這樣一直死循環。你看,是不是又轉回來了。簡單來講,干就對了!
在我們開始嘗試的時候,做不好是很正常的。看不到明顯的效果,直接就想要放棄。我們總是在意自己做得不好,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
正因為我們做不好,所以才需要不斷練習。通過不斷練習,來接收反饋信息。然后不斷復盤,反思修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
復盤的方式也極為簡單,通常只需3點:
①描述經過——以便日后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②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啟發;
③改進措施——盡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叁 共同努力,一起前行
《認知覺醒》這本書,更像一本工具書,需要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它提高我們對于思維的認識,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各種問題。作者周嶺帶領我們,打開自己內心的防備,直面自己的核心問題。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通過不斷地跳出舒適區邊緣,成為自己的思維舵手。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明白,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的真正意義。
眾多底層的邏輯概念,都是相通的。只有認知提升,才能給我們更好的改變。不然的話,即使我們再努力,認知提不上來,就始終跟他人不在同一個層次競爭。這是一件悲催的事情,也是為什么大家都這么努力,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
我建議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都來閱讀這本書。無論你是誰,在哪里,做什么,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永遠不要感覺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是小鎮,有兩個娃的超級奶爸,總結分享育兒感悟,當個有趣的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