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骨盆前傾的動作或姿勢
以下均為髖部的伸展動作(髂股韌帶繃緊)。
1.站姿
動作幅度因屈膝關節而更大(股直肌繃緊)。
2.仰臥
平躺,雙腿伸直。
3.俯臥
俯臥或雙手從背后抓住雙足。
4.雙膝跪地,上身保持直立。
引起骨盆后傾的動作或姿勢
以下是髖部向上屈曲超過90°的幾個動作(后部韌帶及髖部單關節肌繃緊)。
1.蹲坐姿勢。
2.坐在地上。
骨盆后傾在膝部伸展時更快發生(由于腘繩肌緊繃)。
1.站立,雙手觸碰地面。
2.平躺,雙腿貼墻。
3.采用坐姿,小腿繃緊。
在某些姿勢中,骨盆可以自由前傾或后傾
為此需要以中等幅度屈髖關節(放松股直肌),并結合屈膝動作(放松腘繩肌)。
1.站立,髖關節、膝關節微屈。
2.四肢著地。
3.跪坐。
4.坐在凳子或椅子上。
5.以蜷縮姿勢側臥于地面。
當想進行脊椎練習時,這些姿勢可以優先采用,此時可自行決定脊椎位置。
在一些動作或姿勢中,兩側髂骨運動不對稱
1.一側髖關節伸展引起髂骨前傾;另一側髖關節屈曲引起髂骨后傾。
2.如行走,尤其是大步行走。
3.單膝跪地,一足跨向前。
4.直立,單足抬起,放在橫桿上
5.劈叉,一足在前,一足在后。
6.這些動作中,骶髂關節以不對稱的形式進行運動。
1)位于前方的腿的骶髂關節做回轉運動。
2)位于后方的腿的骶髂關節做反轉運動。
1股外側肌,2股直肌,3股內側肌,4股中間肌,5縫匠肌,6腰大肌,7髂肌,8髂腰肌,9恥骨肌,10內收肌
腰大肌——穩定腰椎;髂肌——穩定骨盆
1股二頭肌,2半腱肌,3半膜肌,4梨狀肌,5臀小肌,6臀中肌,7臀大肌,8腘繩肌附著處,黃色的是坐骨神經,全身最大的神經,在梨狀肌處可達2cm。
1.臀大肌只覆蓋了臀中肌的一半,臀中肌則完全覆蓋了臀小肌,因此鍛煉臀中肌時一定要讓大腿前傾10度左右(正側外展時)。
2.前傾10度大概是一個腳踝的距離,可以有效啟動臀中肌。
3.腘繩肌附著處很容易疼痛,主要是腘繩肌出現了肌腱性損傷。肌肉損傷在腘繩肌的中間位置。
4.臀中肌的激痛點偏向髂骨上端,臀小肌的激痛點偏向大轉子上端。
站立位,雙手頂住8和9之間的小綠點位置,力量不需要太大,做屈髖屈膝(下蹲動作),和不用手頂住做同樣的動作,感覺完全不同。
1)用手頂住時,膝關節輕松,力沉于足跟位置。
2)不頂,力量很容易沉于膝關節處。
髓部的肌肉力量
臀部較大幅度的運動對于軀干以及下肢的靈活運動很重要。擁有強大的肌肉組織,以髖部為起點,持續地引導以下運動同樣重要。
1)脊椎向上方。
2)下肢向地面。
這是一個很難控制的肌肉活動,原因有2個。
1)骨盆作為這些肌肉的附著點之一,在身體內部很難定位。
2)髖關節被眾多肌肉群包圍,與膝關節和踝關節不同,髖關節很難摸到。
1.髖部練習有幾個注意事項:
1)要區分深層肌肉鍛煉和淺層肌肉鍛煉。
2)髖部深層肌肉小,作用相對微弱,使人產生深層收縮感。其作用是持續為位于下肢上方的骨盆確定運動方向,并帶來脊柱彎曲。
3)先訓練深層肌肉
4)做動作時,要學會掌握每個動作的關鍵點。
2.這些肌肉主要是骨盆一大轉子肌群,以及臀小肌和髂肌。前者都是股骨的旋外肌,如果股骨固定,它們可引起骨盆前傾或后傾。它們如同為一艘小船定向一樣,持續維持骨盆平衡。
3.這些肌肉在支撐骨盆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因此主動減輕髖部的壓力。這對于成人的髓部活動尤其重要,因為這一部位最易因過度擠壓而發生骨關節炎。
4.淺層肌肉塊較大,功能更強,多為間歇性(鐘擺運動)工作。
1)行走時從側面就像鐘擺運動。
2)行走時,向前邁腿首先啟動闊筋膜張肌,邁完后的支撐由臀中肌、臀小肌調控,后伸時,臀大肌接著工作。
5.我們可以在大腿和髖部四周觀察到這些肌肉。
6.后面為伸肌群:臀大肌、腘繩肌。
7.前面為屈肌群:腰大肌、髂肌、縫匠肌、股直肌。
8.內側面為內收肌。
9.外側面為外展肌:臀中肌、臀三角肌(闊筋膜)。
10.訓練時,不同的負重,通過感受器傳遞,募集到的肌纖維不同。因此訓練效果也不同。
髖部肌肉的協調性
1.本章介紹的是骨盆在股骨上向不同方向的運動。
2.觀察脊柱是如何根據這些骨盆運動進行彎曲。隨后,將在下肢運動中研究髖部肌肉組織的協調性。
髖部的柔韌性
髖關節的柔韌性
1.在使用以下2種動作練習時,要將動作姿勢保持一定時間(每次練習保持幾分鐘)。
2.該動作對愿意以此姿勢玩耍的兒童來說比較容易,對某些人來說也比較簡單,但對很多西方的青少年和成人來說并非如此。
3.對于孩子,可以讓他們以此姿勢聽口令或者聽音樂,并引導他們保持該姿勢進行下蹲行走的練習。
4.對于成人以及做這個動作有困難的人,我們可以嘗試其他2種:
1)無負荷柔韌性練習。懸掛在把桿上,停留幾秒鐘(不要向上彈跳,因為這并不能帶來練習效果)。
2)坐在15~20厘米高的小支座上。
5.坐在地上,一條腿盤于身前,像是盤腿而坐,另一條腿彎于身后。前面的腿做屈曲一旋外動作,后面的腿做屈曲一旋內動作。
6.依靠2塊坐骨支撐身體。
7.如果髖部柔韌性不夠,腿彎于身后的那一側的坐骨很難撐住。此時,可以在臀部下面墊一個支撐物(墊子、網球等),以免坐骨缺乏支撐。可以逐漸地降低支撐物的高度。對于盤于身前的那只腿,如果回旋運動使膝部不能觸地,可以將手置于膝下作為支撐。
髖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
被動運動
1.需要兩人以合作方式進行練習。練習者背部著地平躺,同伴幫助其進行一些環繞運動。
2.握住小腿(膝關節屈曲時活動幅度較大,較少遇到限制)。
3.握住一足(膝關節伸展),某些運動幅度將受到腘繩肌的限制。
4.也可以通過牽引整個下肢(適度地)來進行練習。
1)可以在上述的練習中進行牽拉。
2)可以縱向牽拉。
5.建議放緩動作,并注意與呼吸配合。這種練習方式并不追求強力拉伸或牽引。
髖部環轉運動
1.坐在地上,—條腿膝關節屈曲,足部著地或者小腿著地。
2.用手握住另一條腿的小腿后側或足踝,也可以握住足后跟。
3.用足從前向后畫大圓圈,接著用足在假想的軀干對面的畫板上畫大圓圈。
4.開始時,可以進行小幅度的練習,并且可將骨盆后傾(此時,雙手在身后支撐身體)。
髖部肌肉的柔韌性
拉伸股直肌
1.腹部朝下俯臥,使胸骨與恥骨相互靠近(背部腰椎伸展)。
2.骨盆的2種定位:
1)前傾(恥骨離開地面,髂前上棘靠近地面)。
2)后傾(與前傾相反,恥骨貼近地面,髂前上棘遠離地面)。
3.分辨后傾的幾種肌肉運動:
1)臀肌或者腹直機的收縮最容易實現。
2)僅使一側進行后傾。
4.嚴格的拉伸:
1)一側膝關節屈曲,并用手抓住足部。
2)股直肌在髖關節伸展和膝關節屈曲的時候繃緊。
3)感覺到恥骨一半(與彎曲的膝關節同側)離開地面,股直肌繃緊引起該側的髂骨前傾。
也可以通過腹直肌或者臀大肌收縮使髂骨后傾。
4)也可以通過腹直肌或者臀大肌收縮使髂骨后傾。
5)這樣可以拉伸大腿前面。
5.根據人群不同,這個拉伸的位置可能在大腿上部、中部或者下部。
6.患有膝關節疼痛,特別是髕股關節痛的人群不適合進行此練習。
7.這種情況下,有以下2種調整方式。
1)使用一根帶子拉住足部,這樣能夠大大減輕膝關節屈曲的程度。
2)也可以和另一個人配合進行練習。同伴抬高練習者的大腿,彎曲或者不彎曲膝關節。
拉伸腘繩肌
1.將足置于腳凳或者把桿上,保持坐骨朝向后下方。
2.可以用手扶住坐骨并將其向后拉。
3.如果把桿太高,引起骨盆后傾,此時無法再移動骨盆。
4.采用仰臥姿勢,借助帶子牽拉足部進行練習。
5.借助帶子的牽拉,將足部抬高至髖部上方,腿與髖部垂直(如有必要,彎曲膝關節)。
同時盡量:
1)使坐骨貼近地面。
2)使足跟朝向天花板。
這將使膝關節伸展。
6.注意校正下肢的補償性運動,即股骨的旋內傾向(可以看到髕骨朝向內側)。
7.為了校正此旋內傾向,以髖部為出發點,足部進行旋后運動。
8.采用坐姿,雙腿伸直,足部平放貼于墻面。
9.保持位于背部骶骨上方和腰部下方之間的小凹陷(前凸)。
10.進行練習之前,可以在使骨盆不受力的姿勢下(如脆坐在足跟上),用手感受背部的凹陷,進行拉伸時,凹陷趨于消失。
11.注意:對于初學者而言,當進行腘繩肌拉伸時,無須過于追求椎骨的姿勢,因為腿部的練習難度已經夠大了。相反,應該盡可能精確地定位骨盆。
12.要注意下肢的補償性回旋運動。髖部有旋內的傾向,這顯然是由于兩側髕骨會互相轉向對側。
13.可以通過以髖部的運動使髕骨朝向天花板來進行校正。
14注意:如果髕骨過度朝外,會使足部翻轉,足內側離開墻。
15.嘗試適度回旋,同時保持雙足平行并且平貼于墻面。
拉伸內收肌一回旋肌
1.拉伸這2種肌肉對日常生活很有益處,能夠極大地增加髖部的靈活性。
2.可以采用下蹲的姿勢練習關節柔韌性。然而,在膝關節屈曲的情況下,作為內收肌之一的股薄肌沒有得到拉伸。
3.為了拉伸股薄肌,可以在髖部外展時伸展膝關節:采用坐姿,膝關節分開并繃緊,嘗試用坐骨支撐身體。如果做不到,可以將骨盆后傾,雙手撐在身后。
4.另一種練習更方便控制背部,但需要借助更多的器械或設施:背部平躺,下肢伸直靠墻。在雙腿外側準備2個支撐物(也可以是2個同伴)。將雙腿放于支撐物上,雙腿分開的幅度要在能承受的拉伸范圍之內。
5.經常會發現此姿勢下兩腿打開的幅度不對稱,無須糾正,但是要保證骨盆在地面上支撐的對稱性,可以通過移動支撐物的位置來進行調整。
1)首先,將足部從支撐物上抬起,進行髖部的旋內或旋外運動。
2)然后休息一下(放松內收肌)。
3)再進行前傾或后傾運動。
4)進行側屈運動。
5)橫向回旋(用一側臀部支撐,抬起另一側)。
6.這些骨盆運動會引起不同內收肌群和內收肌層的拉伸。可以逐漸增加支撐物的距離,但須保持在拉伸的可承受范圍內。
拉伸外展肌
1.仰臥,左右大腿交叉。借助交叉的雙足的推動作用,增強外展肌的拉伸。
2.在這種姿勢下,骨盆進行前傾、后傾和橫向回旋運動。
3.闊筋膜張肌的拉伸可以參考股直肌的拉伸練習,建議膝關節屈曲一側的大腿達到最大內收。
髖部肌肉的強化
深層肌肉的強化
仰臥,雙膝向腹部方向屈曲。
1.雙手分別放在雙膝外側面,雙膝盡量分開,同時用雙手對抗。
1)在此姿勢下,骨盆一大轉子肌群收縮。
2)臀肌有可能參與其中,可以通過放松臀肌來使骨盆一大轉子肌群單獨作用。
2.單手握拳,置于雙膝之間并盡力用雙膝擠壓拳頭(內收肌收縮)。
3.雙手放置在雙膝前面。盡力彎曲髖部并且使雙膝靠近,同時用雙手對抗(髂肌運動。盡量使腰部緊貼地面以收縮腰大肌)。
4.雙手置于大腿后面并且盡力使大腿靠向地面,同時用雙手對抗(臀肌放松,深層肌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