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我們老家都說“早晨飯”,天津人愛叫早點,聽著好像洋氣一些。天津人對早點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熱情,很多人大早晨爬起來就是為了吃早點;天津街邊的早點攤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天津人說起早點來總是一套一套的。我居天津六年,把一些基本的花樣都嘗過了。
煎餅果子
這大概是天津名氣最大的早點。以小米綠豆面攤煎餅,打雞蛋,加蔥花,抹上面醬、醬豆腐湯、辣子,可以加果子或者果篦兒,果子抗餓,果篦兒酥脆好吃。我愛加果篦兒,一套煎餅果子,一杯豆?jié){,就飽了。
盡管受到大餅雞蛋、雞蛋灌餅等“新興”食品的沖擊,但是天津賣煎餅果子的攤還是挺多的。一般小區(qū)賣的不一定次,標榜自己是“老天津味”的也未必好。我吃過一次據(jù)說很有名的“某姐”的煎餅,店面里掛著很多獎牌獎杯,但是煎餅果子做出來卻松松垮垮,實在一般,還不如南開北村賣的呢。
卷圈
卷圈就是薄面皮(似是豆面)卷食材下熱油炸,素卷圈里邊一般是豆芽和香菜(一下就犯了兩個人的忌諱),并加大量醬豆腐湯調味兒;肉卷圈是加雞絲等,但我沒吃過。卷圈在校區(qū)西面的橋口,儒西宿舍后身街上都有賣,其皮薄而脆,里邊的豆芽又是嫩的,口感獨特。因其油太大,一般要以角餅卷著吃,以中和油性;完事還要喝一碗豆?jié){沖沖。
鍋巴菜
正字是“鍋巴菜”,天津人念成“嘎巴菜”。這大概是天津最具特色的早點,正如測試一個人是不是老北京可以請他喝豆汁兒,看一個人愛不愛喝鍋巴菜,可以測試出他是不是地道的天津人。張萌是北京人,癡迷豆汁兒,但是面對鍋巴菜常常吃不下去:“誰大早晨起來吃一碗打鹵面?”
好的鍋巴菜,一要鹵子好,舍得擱真材實料;二要配料齊全,香菜、芝麻醬、醬豆腐湯、辣椒都不能少,我不愛吃辣,但是每次吃鍋巴菜還是要擱點辣油提味;三是要熱,盛鹵子的鍋要一直在爐子上坐著,天兒冷的時候碗都要浸在熱水里,盛出來熱熱乎乎亂亂糟糟,越燙越吃,越吃越熱,踢里禿嚕就下肚了,等到?jīng)隽司蛷氐讻]法吃了。
鍋巴菜口兒太重,我吃得搭配芝麻燒餅或窩頭,配窩頭最好,掰碎了仍碗里泡著吃,解悶兒。
豆腐腦
我們家那里的豆腐腦都是清湯,加一點點醬油、醋、香油、香菜。天津這邊鹵子濃稠,加蒜泥和芝麻醬,口重,但是香。
吃豆腐腦就得搭配油條了。天津的油條炸的支支楞楞,入口能“嘎吱嘎吱”的,別的地方的油條都達不到天津油條的個頭兒和松脆程度。一碗豆腐腦配兩根油條足夠。有的天津人要用角餅卷著油條吃,因為他們把“果子”看作菜。
餛飩
這種東西在天津或稱“餛飩”,或稱“云吞”,回教稱“菱角湯”。“云吞”或許是南方的說法,也或許是另一種東西,但是在這里已經(jīng)混用了。
我們那兒的餛飩餡兒很小,似有如無,主要是吃皮兒喝湯。天津餛飩的一個特點是餡兒普遍較大,碎肉餡有時帶點骨頭渣兒。清湯加紫菜、蝦皮、榨菜,鹽及胡椒面隨意,可以飛一個雞蛋。三食堂早晨賣的餛飩我常吃,味兒正還便宜,加雞蛋才兩塊六。
吃餛飩隨便搭配點什么都行。如果在三食堂吃,我往往在吃完一碗餛飩之后再要一碗粥,不知道這個習慣是怎么養(yǎng)成的。
面茶
這種早點即使天津本地人也很少吃了。大概是將秫米面(?)熬成棒子面粥一樣的糊,上蓋一層芝麻醬,再蓋一層芝麻椒鹽,然后再蓋一層粥、芝麻醬、芝麻鹽,如是多次,像疊被窩一樣積累出糨糨糊糊的一大碗。這玩意兒燙,但又講究不能拿勺兒舀著喝,因為勺子一攪和會把面茶的分層破壞,就“不美”了,于是只能轉著碗邊兒拿嘴吸,據(jù)說好的面茶用這種方法可以吃的一點不剩。
東門外邊同安道上一個小區(qū)里賣這個。我和張策去過,我只能吃兩口,他把剩下的全吃了。有一次和張萌去真素誠,旁邊一大哥吃了一碗鍋巴菜,倆果子,一個煮雞蛋,最后拿面茶送下。我在邊上都替他的胃冤的慌:這些東西吃進去得亂糟成什么樣?
201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