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lù),《說文解字》“潤澤也。從雨,路聲。洛故切。”形聲字,王筠也許覺得許慎的解釋太簡潔了,所以在他的《說文解字句讀》中說:“當云‘所以潤澤萬物也’。”露就是用來滋潤萬物的。看來古代的露字還是常作動詞用,而千字文中的露和現在漢語一樣是名詞露水的意思。我們來看《辭海》的嚴格定義,“空氣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發熱量(溫度一般在0℃以上)而凝結在其上的水珠。常見于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
這里我們又可以看到聲意同源的例子,表聲的路字也含有一定的字義,因為露水都出現在路邊等露天環境中。如果選用其他的聲旁,比如鹿、錄等就沒有這層含義了。露的字形從小篆以后就沒多大變化了,更早字形我沒有查到。
結(jié),《說文解字》“締也。從糸,吉聲。古屑切。”典型的形聲字,可是許慎用締來訓結字,那締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繼續查說文,“締,結不可解也。”從這里看,那么結的本義就是打死結了,繩子打了死結就不容易解開。《周易·系辭》“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這么說來上古時代,政令都是用繩結表示的,當然要打死結才不容易更改。說不定締結盟約也是用結繩表示的,才有了締結這個詞。
我不由有點好奇,那活結古文用哪個字表示呢?自己查資料有點麻煩,還好有AI可以幫忙,很快就查到了,也是說文中就有,“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原來古文中可以用紐字表示活結。當然,結字在這里是凝固、凝結的意思,《辭海》十條釋文中的第六條。
結的字形變化不大,糸字旁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束絲的象形,現在漢語中的絞絲旁,表示和纖維、紡織品等相關。
為(wéi),為的簡化字形應該采用了草書字形進行了楷化,也不知道歸屬于六書的哪一類?繁體字形還是比較復雜的,爲。我們還是先看《說文解字》“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為,象兩母猴相對形。薳支切。”許慎認為為字是母猴的象形,不知道什么根據?這里提到的王育,也不知道是誰?有沒有權威性?總之許慎認為為是會意字吧!因為猴子的爪子喜歡動來動去,會意為作為的意思。
甲骨文字形確認后,許慎的解釋基本被否定,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認為,為的字形為人手牽著象,表示馴化大象幫忙干活,也是會意字。現代東南亞也有馴象的習慣。學者考據,在殷商時期中原氣候很暖和,還適宜大象生存,所以中原人民馴服大象幫助耕作運輸,也是存在可能的。篆書是在秦系文字上進行的演化,也許字形上有了訛變,才讓許慎誤讀了。為字在古文中十分常見,也演譯出了許多引申義,《辭海》中關于為字的解釋近二十條,這里應該采用第六條解釋:“成為、變為”。
霜(shuāng),《說文解字》“喪也。成物者。從雨,相聲。所莊切。”許慎可能因為霜凍產生的殺傷性效果,用一個喪字進行音訓,因為喪和霜疊韻,而霜凍又會讓大多數植物喪失生機。可既是喪,為什么又能成呢?我覺得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中解釋得很有道理,“霜、雪皆有殺傷之力,凡為患禾稼之害蟲,至是始盡,而后來年可望豐收。”低溫可以凍死害蟲,有益于農作物來年的生長。從現代植物學理論,我們知道許多植物需要一定的低溫休眠,才能開花結果。這樣看來,低溫對植物既有害處也有益處,相反相成。
《辭海》解釋霜這種自然現象,“空氣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發熱量(溫度在0℃以下)而凝華在其上的結晶。一般出現于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晚秋產生的霜叫‘早霜’,早春產生的霜叫‘晚霜’。霜的出現受局部地區影響很大,雖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內,不一定能普遍見到霜。”從小篆至今霜的字形變化不大。
露結為霜的意思是寒冷的天氣,露水凝結成了霜。這可能是古人的認知不夠科學,仔細看《辭海》的解釋,我們發現在氣溫較高時,水汽凝結成露水,而在氣溫較低時,水汽直接凝華為霜,并沒有先生成露水再結冰的過程。
有一種分段法認為到這里是千字文的第一段,包含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天文歷法、季節氣候,古人認為都是天道的范圍,是神明之事。《淮南子·泰族》“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