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小時科創講座,主題是太空主題,學生現場聽講的熱情高漲。提問,互動,上臺體驗……爭先恐后。講座結束后,想要專家簽名排成了長隊。
學生的熱情是怎么被點燃的?
首先,學習內容是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太空,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發起來。
其次,學習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相關聯。聽科學老師講,今天參與特別積極的那一部分學生,大多數前期接觸過相關聯的知識,因此回到問題特別踴躍,分享的內容有很多專業術語。一起一個孩子還曾在班級舉辦過航天講座,當時涉及的內容之廣就出乎老師們意料。熱愛驅動的學習,孩子是不遺余力的。
再次,主講專家的講課方式也很受歡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形成問題鏈,讓學生在分享思考 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對相關概念的建構,同時輔以生動形象的解說,如太陽像個油炸冰淇淋,水星像個一面焦一面生的烤肉,木星像個高壓鍋等等,學生們在笑聲中完成了對九大行星不同特性的認識。同時還有各種具身游戲,如太陽月亮與地球的轉動,火星上的高山形成過程,冥王星的花式自轉等等,一撥又一撥的孩子上臺用形體和聲音展示自己的理解。
最后,現場回答問題就有明信片禮物,這樣的及時正向反饋,也增添了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將學習成果用禮物的形式可視化。
講座結束后,專家也很興奮,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科學素養、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及現場學習時的那種松弛感超乎他想象。孩子在松弛的狀態下,才會真正釋放潛能,激活創造力。
另一位年齡較大的同行女專家卻憂心忡忡地說孩子們沒有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傾聽是不對的,會場里會影響到其他人聽不到。我能理解這位老專家的擔心,我從前也認為,孩子們一定要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聽才能學到東西。但是現在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夠全面的。安安靜靜甚至是規規矩矩地傾聽是一種學習方式,但是學習有很多種形態,孩子們今日全身心地投入,興奮地回應專家老師的問題,膽子特別大的還爭先恐后地上臺表演,膽子小的有時也會跟旁邊的同學興致勃勃地探討。300個左右的孩子,學習時眼里發光,學完后還愿意主動去找專家要簽名,說明他們感受到里學習的快樂,真正學到了東西。至于老專家擔心的其他人聽不見,其實不存在,音樂廳的話筒效果很好,無論是老師說話還是孩子發言,聽起來都很輕松。這樣的場域里,如果孩子們真的被強制性地安安靜靜地坐上一個半小時,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只帶耳朵,全身心地參與進來很難。只是靠聽,學習效率最低,提問、探究、分享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關注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吧,不要因為課堂看起來很乖的假象而忽略掉更為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