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智》
〔著〕李睿秋
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9月版
一個人的成長歷程里,最可怕的不是外部世界的變化,也不是沖擊,而是心智世界固化了,維持現狀,不再生長。
——《打開心智》
幾個月前,我聽了一場由大腦神經科學家分享的小型線上科普會,里面提到了前額葉內側腦區中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區域是控制人思維中天馬行空的部分。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聽得一知半解,最后就記住了一個結論,冥想可以抑制這個區域的活躍度。
沒想到在這本書里又再一次地遇到了這個內容,感覺像是重新復習了一遍。我還在閱讀的過程中將相關的內容發給了那位科學家看,盡管按學術標準書里講得沒那么嚴謹,但能用通俗語言能解釋清楚,對我來說就是對這個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開始看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跟其他的通俗讀物不同,觀點引用的文獻都在附錄標注了出處。之前我只在看一些外文書的時候能看到比較全面的引用的,這是讓我第一眼就比較驚訝的事。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少有的一本書能讓我感覺幾乎句句踩在我的點上,至少在當下這段時期,這本書對我來說非常得受用。我也特別感謝我的朋友向我推薦了公眾號“L先生說”,進而讓我發現了這本好書。
要說內容有什么特別呢,其實也并沒有多少非常新的知識或觀點。但他把大腦認知的研究總結在一起,結合我們日常生活,把我們的困境展示出來,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他的觀點和解決方法。我看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把我以前看過的與大腦認知相關的知識都梳理了一遍,常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需要補充什么、攝入什么,再有意識地主動攝取和整合,以自己的實踐為導向,最終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學習之道。
盡管書里講了很多的知識與方法,但貫穿于整本書的主線,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讀書學習,最終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了目標我們會把學到的知識用到這個方向上,我們會主動去做很多事,拒絕很多不必要的事。如果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處,就容易做很多無用功,做一些有可有無的事,那么精神內耗也就難以避免,換句話說,就是大腦DMN區域會比較活躍。
書中的信息量很大,給我觸動的地方也特別得多,只能記錄當下對我最有用的三個點,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直接運用到這些方法,讓生命過得更有質量。
心流vs信馬由韁
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作用是把大腦后臺零碎的信息進行梳理,把那些可能被遺忘的信息進行重新激活。當我們專注在某個任務上面時,這時激發的大腦模式,叫作中央執行網絡(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它會高度激活與當前任務相關的區域,抑制其他區域。
上文提到,冥想可以抑制控制天馬行空和我執部分腦區(DMN)的活躍度,而我們去主動思考,尤其是進入心流狀態后,也能抑制這塊腦區的活躍度。根據邁克爾·富蘭克林等人的研究發現,DMN越活躍,我們往往越不感到快樂。所以,心流與信馬由韁兩個狀態,是此消彼長的情況。
想象一下我們平時的狀態,有時候無所事事一天,也會覺得很累;相反,有時一天做了很多事,反而精神狀態還可以。人在無意識狀態下,相當于大腦進入了自動駕駛模式,DMN就會開始活躍,讓大腦的負荷增加。
那根據這個研究結果,我們就要抑制DMN區域的活躍度,多使用自己的大腦,專注于一件事上。當發現自己的思緒跑開了,就再拉回來。做幾個深呼吸也好,想點事情也好,就是要有意識地做點事,最好是能進入到心流的狀態。如果你進入過心流狀態,就會知道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感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心流,可以去看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http://www.lxweimin.com/p/d5ea6257e9bc)
知道了理論,還需要我們自己去行動,去做了才能體驗到主動用腦的好處。也需要有耐心,堅持一段時間的練習,心流的感覺才更容易出現。一旦有了正面反饋,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會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激發我們繼續主動思考的動機。
計數器陷阱
凡事都唯KPI是論,以完成KPI為第一要務,往往就會忽略做這件事最核心的目的,忽略真正的目標。
學習的目的是為我所用,是真正地讓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我掉進過這個陷阱很多次,比如我會因為打卡而自我感動,雖然客觀上我的確也是學到了東西,但結束之后就沒什么動力繼續了。在這個過程中,一旦不能及時打卡,就會很焦慮,以至于我會忘記開始打卡的初衷,甚至我都能感覺到有些時候是帶著恐懼在學習,生怕漏掉當天的打卡。
還有書中說的訓練寫作的例子,比起低質量地每天寫到一定字數,不如低頻寫一些高質量的文字。結合我的打卡經歷,我很同意書中說的,如果一直習慣于為完成任務而隨便寫,就很難改變習慣再有動力去寫有深度的文字。我在上一篇讀后感(http://www.lxweimin.com/p/d038bc0ad79e)里寫到每天要寫500字來堅持每天寫作,但我后來并沒有執行,看來是這件事的心理阻力大于動力,所以就無法實現。只有動力大于阻力時,自驅才會代替被迫的自律。
關于看書的話題,作者的觀點也給了我稍許安慰。雖然我看書絕大多數情況下追求的是質量,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做不好思維導圖,學不會拆書,是一個比較大的缺陷。但書中的這句話挺打動我的:
關上書,想想這本書寫了什么,對我影響最大,而不是做好思維導力之后就結束了,那是作者的觀點,不是為我所用。
原來,我每次讀后感寫下自己感受,就是為我所用的做法之一,這些觸動我的點才是融化到我思維中的認知。也正是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在這個方面并沒有完全接納自己,執著于為什么自己做不好思維導圖。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就是各有所長,指望自己什么都擅長就是癡人說夢話。
科學理解我們的身體,訓練深度思考能力
我們的大腦有穩定與節能需求,所以大腦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尤其是在我們熟悉的領域,很大程度上是習慣代替了思考。知道了大腦這樣的運作模式,我們就需要主動去訓練自己的大腦,比如當意識到自己大腦在神游時,就把自己的意識拉回來,主動思考一些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些信息。
我幾個月前看到一篇關于睡眠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zaG418Yxta3tXthzEZvO2Q),知道了接收足夠的早晨低角度光照就像在人體內設定了一個生物鐘,大概在12-14小時之后,體內就會分泌褪黑素,幫助我們入眠。也學習到眼眶后下方的感光細胞比較敏感,所以晚上尤其是睡覺前就不要開大燈,否則會讓自己更加興奮。知道這個原理之后,我就去試了試,發現真的有用,以前覺得特別難的早睡早起,現在順其自然就實現了。所以不要去硬做一些事,先去了解下每天跟我們在一起的身體的特點,也許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對于自己每天看到的信息要有去蕪存菁的能力。比如上面舉的每天堅持寫多少字的例子,就與我看的前一本書的觀點相反。前一本書是鼓勵讀者每天要寫到一定的量,而這本書的觀點是,這樣容易寫出低質量的文字內容,更推薦相對低頻但高質量的寫作模式。
如果我們看書只是看作者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想法,當看到這兩個完全相反的意見,內心容易矛盾,不知哪個是正確的。我一方面認可本書作者的觀點,寫作的內容質量還是要保證,另一方面我也同意上一本書作者的觀點,但前提是不局限于坐在電腦面前寫,日常社交媒體的表達甚至是微信聊天的內容也是訓練自己寫作能力的好機會。
當你帶著問題去閱讀,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時,即使看到了兩個相反的觀點,從中還是能找出為我所用的部分。主動思考的狀態多了,自然思考會更加深入,也會在閱讀時會有與作者交流的感覺,而不僅僅單方面作者向輸出的信息。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利用外部條件,場景的切換有利于我們得到休息,甚至是更為有效地訓練我們的大腦。比如,我們在家,臥室就是睡覺的地方,書房就是學習的地方,不要將兩者混淆起來,那么我們一到這個場景下就自動進入了狀態,無需再消耗大腦過多的精力來調整。就像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辦公室的工作效率會比居家辦公高很多,也是這個原因。對于場景認知的混亂,也不利于大腦專注地做事。
我聯想到的另一個例子是幼兒的多語言訓練,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家里講一種語言,在學校講另一種語言,保持這種場景語言狀態不變。順便提一下,我請教的語言學方向科研人員還告訴我,千萬不要在孩子語言發育的早期(4歲或7歲以前),多種語言混合在一個句子中跟小孩講話,非常不利于小孩語言能力的習得。
回到這本書,之所以有那么多打動我的地方,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用科學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引用的文獻標注規范,再加上嚴謹的行文邏輯,很難不被說服。即便之后科學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或者是推翻了之前的結論,那也可以修正自己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也是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勞動成果。
一個人成長了,就意味著他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的心智世界、思維模式,也許已經不再適用了。我需要通過調整參數,來使我的心智世界與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擬合。這種新的擬合,并不是摧毀重建,而是在舊的模式上進行優化,使心智世界能夠適配更多樣、更廣泛的模式。
我們要慢慢學會從好學生的心態中走出來,改變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生活不是任務,不是做題,沒有標準答案。你做成什么樣,都不會否定你作為一個人的存在。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我們的存在就很有價值。
改變需要勇氣,當勇氣不足時我們內心的恐懼占了上風,但通過科學研究我們也知道,可以通過激活控制理性的前額葉外側皮質,來抑制控制恐懼的杏仁核的活躍度,從而讓我們更加客觀理性地面對我們面臨的挑戰。
我們可以在生活的小事上開始實踐臣服,將自己的內心打開,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去發現自己熱愛和擅長的方向。也要時不時以出離的心態去觀察自己,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打開心智的途徑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先探索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在這個基礎結構上,繼續的添磚加瓦才更有意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