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寫作課》作者是美國小說家華萊士·斯泰格那,在威斯康星大學、哈佛大學均任教過,后來在斯坦福大學開設了創意寫作課,這本書是他創作談的集結。
先來定義一下創意寫作吧,Creative Writing,發源于美國,目的是培養作家,認為寫作是一種可以被培養的技巧。形式主要以詩歌、小說為主,有的學校還加入了戲劇。其實國內一些文學類的寫作訓練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作者認為創意寫作的目的是給讀者帶來美學的愉悅體驗,包含著對某種意義的追尋,包含驚異與發現元素,并讓人感同身受。
看這本書時,我正在孤獨地進行歌詞創作比稿,書里的每句話都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像終于找到了知心人和我分享創作中的孤獨體驗,并告訴我,都這樣,慢慢來。
書里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分享,比如:
1、思想不是最適宜于小說的主題,它缺乏足夠的戲劇性,它充其量是個副產品,是隨著故事的展開,在讀者自己腦中形成的,應當如草蛇灰線一般,在人物、地點和動作的選擇編排中暗示出來。如果一個人萌生了創作關于觀念的詩歌或故事的想法,他就已經站在了荒謬的邊緣,他只能高談闊論,因為概念和觀念沒有戲劇性。“一個舞臺上的麥克白,勝過千萬篇關于野心的論文。”
(我之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習慣在文字中強行加入說教式的觀點,最常用的詞就是“別××”“要××”,但隨著經驗的積累,找到了更多方式替代直接的觀點輸出,寫的東西也沒那么有壓迫感了)
2、作者的才能取決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描寫他想描寫的一切,同時又不至于模糊框架的棱角。正是這個框架、這些限制,為讀者提供了有限的視角,讓他們得以在聚光燈下和焦點中審視一切。
(寫詞時,很容易往宏觀了寫,什么都想要,那樣反而模糊了焦點,讓讀者很難代入,所以在學著把切入點縮小再縮小,縮小成一個畫面,一個靜幀,而不是一整部電影)
3、年輕作家無須為自己將要向自然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還是其他什么流派而擔心。他所處的時代會帶他接觸到大多數思想流派,而他的熱情會推動他去跟隨其中的一派,或者他會不時地改換門庭,直到找到自己路。大多數有潛力的作者都是雜食性讀者——這是他唯一的學習方法。
(如果還沒有作品的積淀,就著急定義自己,給自己分類,會局限自己的發展,不如什么都多嘗試,作品多了自然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4、從他們兒時發表在校園報紙上的第一首兒童詩歌算起,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進入一段緩慢而漫長的學徒期做準備。
(稚嫩的發表,只是開始,學習是漫長的過程,創作是一輩子的孤單。)
5、真正能夠成為作家的人不需要有意關注自己的生活和經驗,生活自然會擊中他們。
(太有共鳴了,一切信息、一切情感,撲面而來,我以為是我眼尖抓住了它,實際上是命運將它們拋向了我。)
6、眼界是個伴隨一生的問題——有時候它是自覺的目標,有時候則在無意識中顯現。你選擇拓寬自己,因為你是這樣的人。你成長,因為你不滿足于故步自封。你就像不停咀嚼的海貍,如果停下來,牙齒就會長得過長而封住嘴巴。你成長,因為你想成長;你眼界開闊,因為你受不了做一只井底之蛙。
(這段話直接破防了。不滿足于故步自封太辛苦了,真的太辛苦了,但又能怎么辦,這是你的底色,是你的命,就苦著、熬著吧)
這本書不厚,沒有教你一二三要怎么做,是像聊天一樣的分享,非常好讀,特別適合正在進行文學創作的人,它給了我一個溫暖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