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來,我們就針對“如何溝通”這個話題,進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一起學習一些更實用的技巧。
技巧一:溝通也需要承上啟下的前奏
配藥需要“藥引子”。同樣,溝通也是需要承上啟下的工具性溝通。何謂“承上啟下的工具性溝通”呢?其實就是我們在開展世紀性對話之前,可以適當地做一些預備的對話,這就好比,我們上課之前,需要預習本節課的知識點。溝通也一樣,預備性的準備更有利于開展實際對話,能讓我們的對話,從淺水區邁向深水區。此類工具性溝通常可用于多種情況,比如面試,傳遞壞消息,哄女朋友等這類場景中。
舉個例子,面試時,面試官的第一句話就說: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此時你可能還沉浸在見面試官的緊張之中,突然來了這么一大招,你可能想到的,就是如何爭取在一分鐘之內,把重要的信息一口氣說完,說不完就能說多少是多少,這樣的話,或許你還沒想出說話的方式,面試官就告訴你時間到了。如果“換位”思考,你作為面試官,會欣然去接受并看好這位求職的人嗎?如果此時采用工具性的溝通——“買時間”策略,或許結果就截然不一樣。
在回話過程中制造點驚喜,例如,不按常理出牌告訴面試官沒什么魅力可展示,再引發好奇,告訴面試官,自己雖然沒什么個人魅力,但周圍同事都覺得你做事情靠譜,等面試官開始好奇你了,你就可以回應主題聊聊“個人魅力”的故事了。當然,這種方式一定是在自己有底氣的情況下去操作,否則會弄巧成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睆娬{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找到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此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對方,化解對話中的沖突。
我們說話的載體是人,發生者也是人,傳遞壞消息的時候,要注重的則是“人”這一載體的情感變化和管控。醫生對患者說檢查結果不妙,人力資源對求職者說沒有錄取,銀行職員對客戶說貸款不成功……這些情況下,信息的傳遞都是需要你干脆利落,但又不能過于生硬、冷漠。
這時候,如果本身事情并非是我們的錯,則可以嘗試保持中立的一方,專業但是不同情,善意但是不愧疚,陪伴但不主動安慰。如此做一些前奏,能讓聽者更容易地去接受信息。
技巧二:生氣時,一方可表達自我的情緒,另一方則需妥善處理
有時候,我們遇上不公平的事情,確實是心中怒,火中燒,無處發泄,假若這時候被人不當觸碰就噴涌而發,勢如破竹,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眾人皆是不爽。那到底生氣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表達自己的情感呢?對方又如何面對我們的生氣呢?
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們與別人溝通其實就應該以“講道理”為主,不管彼時的你是什么樣的情緒,道理總是對的,然而如果真的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就會忽略了情感的存在,反倒會引發對方的“生氣”,場面會極難控制。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有情緒的傳遞。情緒的管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很好的,生氣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情緒宣泄的沖動和欲望。情緒的表達并非是不理性的,只是我們會被傳統的思維所牽制,以為“有情緒”即是不好的,是自制力差,是不應該的行為。
書中強調的則是,“喜怒不形于色”并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需要情緒的適當釋放,告訴對方,我們正在情緒中,如此反而能夠給對方知道我們的溝通可以暫時先緩一緩,同時也可以給對方預測到你自己行為的暗示,和和氣氣地處理問題。這種緩沖,如“我現在正在氣頭上,不想聽什么大道理,就算天塌下來也等我消了氣再說”,也能讓對方提前了解到你心中所想。
坦誠地表達情緒的方式,并不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給了對方的一個包容度,情緒得以釋放,溝通自然也是會有所緩和。相反,如果我們強制地壓制我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一旦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如同火山爆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面對一些有情緒的事情,試著小幅度地釋放,提前給溝通的人一個預告,再勇敢地坦白自我的需求,這樣的方式會使溝通的過程不那么尷尬和難堪。但這種情況也要避免情緒過了之后,仍是不理智的狀態,否則是不能取得他人的理解的。
同樣,在職場上混跡的我們,免不了會遇上一些暴躁的同事,如果他不懂合理的情緒表達,我們又該如何回擊呢?以暴制暴的方式,大多時候會讓對方暴躁程度升級,所以,這時候洞察對方的壓力點,便顯得格外的重要。面對一個憤怒的人,和他站在同一邊,使用同理心句型,和對方統一陣線,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多了一個隊友,有一定的疏導作用。
還要記住一點,憤怒時的人身攻擊,我們可用攔截話語“我有不同意見,不過這不是重點。”攔截即可,不用回擊。
技巧三:有時候,你的弱點可以成為你的鎧甲
“弱點”成為鎧甲?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我們經常被提醒的便是揚長避短,哪有自揭傷疤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是有缺點和弱點的。我們在講話的時候,總是對自己的弱點避而不談,而將優點條條列出,但這也不一定就會讓人對你的印象加分。
就拿上臺說話的人來說,如果某人一上臺就各種自我介紹,自帶光環效應,觀眾會覺得這么優秀的一個人,他的演講水平一定也是出類拔萃,接下來應該可以聽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而當他真正做演講的時候,如果說演講的內容精彩也就罷了,他的那些優勢展示到是加分項,而若是不行,那所有的展示都變成了吹噓,后期的演講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承認我們不是完美的人,這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自嘲,坦然地將自己的缺點暴露,其實是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自己的不足的表現。用自嘲的方式說出自己的弱點,敵人也就不能拿我們的弱點來制約我們,這便是我們強有力的攻擊武器。一個有弱點的形象是一個真實的形象。我們平時生活中的自嘲,也能夠起到一個拉近與身邊人距離的作用,無形中就建立一種信任。
想想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他們幽默,常常自嘲,總能夠利用自嘲將尷尬化解于無形,還逗樂了一群人。我們的幽默和自嘲,其實也是在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自嘲的時候,細節上需要注意內容上的錯位反差、語氣上不可先笑破梗,角度上避免誤傷,心理上不可有太多負擔,才能將幽默發揮至極致。
技巧四:委婉禮貌地拒絕別人
拒絕是一門藝術。懂得拒絕的人是具體派,干脆利落地解決問題,不懂拒絕的人估計就是抽象派,欲理還亂。
比如說,朋友找你借錢,你想拒絕別人但是又怕得罪一個朋友,這時候應該怎么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一聽到借錢,第一反應是問:“你想借多少?”此話一出就是錯誤的。因為你在無形中告訴借錢者,你可以借錢,不過得看金額多少,也因此將主動權給了對方,你錯失拒絕借錢的絕佳機會,除非是他一說完,你一掏口袋就能去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借錢原本可以收獲到的人情,也將變成討價還價的尷尬,人情多少都在錢的數目里,如此很有可能錢是借出去了,這關系可能也會付諸東流了。
實際上碰到這樣的事情,切莫第一時間關心金額,而是應該關心對方借錢原因,把焦點從金額上轉化到對方本身,讓自己來掌控這場談話的主動權。這中間的關系是,“借多少”的話題焦點在我們身上,而“為什么借”的焦點則是在對方。我們的焦點在對方身上,既能夠體現我們有情有義,同時也將壓力轉嫁到對方的身上,我們伺機而動即可。
我們沒有義務借錢給別人,但是對方以某種理由找你借錢,而你覺得這種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跟的時候,你可以用同樣的理由去拒絕對方。例如:
朋友:“最近老板承諾的獎金一直沒到位,生活有些拮據,你能不能幫幫忙我?”借錢者說原因。
你自己:“?。磕阋灿龅揭粯拥那闆r???我們老板也是,工資都拖了好幾個月,現在的老板怎么都這樣??!”
這時候,順著借錢者的話去說,不問金額,同時也說明自己情況也不甚樂觀。順理成章的,你給了對方一個臺階,拒絕了對方,對方也不好再做糾纏了。
拒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拒絕,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心里做好建設,有些事情不是我們的義務,也不是我們的職責,好好說話,委婉拒絕就能海闊天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