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子在桑葉上行走,小編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繼續我們的大涼山自駕行,今天我們將開啟普格之旅。
從寧南到普格只有短短50公里左右的路程,全路段在升級后的國道G248(原省道S212線)上行駛。
這段路程與涼山大部分路段相似,在村莊中穿行,在大山中盤旋,在溪流旁行走。來到大河壩有兩條路選擇,一條走上坡路到普格縣城,一條走河邊繞縣城而過到西昌。普格到西昌就只有74公里左右的路程。
涼山很多縣城都修建了繞城公路,普格也不例外,這樣的車輛分流形式特別好,把一些路過的車輛分流到了繞城路上,縣城就不那么擁擠了。畢竟涼山大多縣城受地勢的局限縣城都不是很大,也發展不開,道路相對來說很狹窄,全部擁堵到縣城去交通會出現“癱瘓”的狀況。
?道路經過“交通大會戰”有明顯改善,路況很好,但因是山區國道路,標準還是不達標,加之自然災害嚴重,路基缺口、塌方、沉陷等病害嚴重存在,路上能看見施工單位在抓緊施工恢復。因此,自駕車輛一定得小心,切忌超速行駛。
1個小時左右就達到普格縣城。
縣城建在梁子上。普格縣位于涼山的東南部,面積1918平方公里,境內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2020年總人口21.88萬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5.6%,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山區農業縣、深度貧困縣。
普格,彝語意為山埡口下的草甸子,彝族群眾稱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轉音而得名。宣統二年組建普格鄉,屬西昌縣管轄,1952年12月始設普格縣。
普格縣東部與布拖縣接壤,南部與寧南縣相鄰,西部接德昌縣,西部和東北部分別與西昌市、昭覺縣接壤。其地形地貌可概括為“三山夾谷”,從而構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
普格雖然是一個深度貧困縣,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到位,普格已于今年11月退出了貧困縣的序列,這是值得可喜可賀的成績。
普格縣城不大,長長的一條主道穿城而過,這就是原來的省道西巧路212線。沿公路兩旁已經修建了不少的房舍,電梯、高樓也在不斷的增建中,縣城就有了明顯的現代感。全縣的中樞及主要單位緊鄰公路,很是好找,對百姓前來辦事十分的方便。
雖然缺少平地,但還是建有中心廣場,供百姓和游人觀賞、活動,這里成為普格縣城老百姓飯后的休閑場所,也是異常熱鬧。特別是夏天華燈初上時,這里音樂聲響起,人們慢慢向這里聚集,整個廣場很快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其實大家對普格是很陌生的,但說到螺髻山,又覺得普格是那樣的親近和熟知。
對,涼山著名的風景區螺髻山就在普格縣境內。
還有螺髻山下的螺髻九十九里溫泉瀑布,也讓全國各地的游客趨之若鶩。
普格特色小吃也十分誘人,普格小籠包子香飄月城,讓人們吃到本土美味;羅非魚的經典烹飪,道道經久不衰。
對了,曾經名揚天下的豪吉雞精,也出自普格。
如此列舉,你對普格還感覺陌生嗎?
這些我將在隨后的幾天時間里一一進行詳解,讓你對普格心生向往,有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強烈欲望。
(圖片源自網絡,僅用作文章配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