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閱讀方法,但過于學術性。那些想在這里找到神奇的、一經學到就值得恪守終身的方法的人,會失望的。
這本書的寫法,體現了西方人的條分縷析的思維方式,或者說科學精神。與其說是一個關于讀書方法的指導,倒不如說是一個關于讀書的學術分析。當然這樣說會使這本書的銷售打折扣。
非常佩服西方學者的功夫與視角。在我看來,讀書這么一件近乎本能的事,作者硬是給分析出洋洋數十萬言。
作者把讀書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重點是分析閱讀這一層次,這是絕大多數情況下“讀書”一詞的所指。
至于最高層次的主題閱讀,事實上就是一個博士生要做的事情,至少是文獻綜述的活兒。即將開始做博士論文研究的人看看倒是非常有必要。
關于讀書的四個層次
一、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是最基本的層次。一個人只要受過初等教育,不再是文盲,能看明白書中的每個句子的基本意思,就算是基礎閱讀了,這其實是為真正的閱讀做準備。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的閱讀。檢視閱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在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一本書,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的情況下, “略讀”(skim)或粗讀(pre-read) 整本書,以確定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具體做法:
1、先看書名頁、序,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
2、研究一下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檢閱一下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
4、如果有書衣,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就算最后有后記,一本書最后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
就算決定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當你瀏覽過后,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么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二)粗淺的閱讀
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在大多數情況里,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三、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本書的關鍵,也是通常人們說到閱讀時的含義。
作者認為:“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作者建立的分析閱讀的規則: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什么。
規則1: 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規則2: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規則3: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規則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規則5:找出重要字詞,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這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找出舉足輕重的字詞,二是確認它們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前者是處理語言的問題;后者超越語言,處理語言背后的思想涵義。
規則6: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規則7: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規則8: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未解決。在末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
第三階段:像溝通知識一樣評論一本書。
A 智慧的禮節的一般規則:
規則9: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作者認為,“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因此,“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但在評論之前,一定要認真讀過。
規則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論到底不可。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明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規則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再做任何論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在說出評論之前,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
B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如何反駁作者?要從以下幾點出發:(1)你的知識不足;(2)你的知識有錯誤;(3)你不合邏輯,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四、主題閱讀
作者認為,最高層次的閱讀是主題閱讀,即“就同一個主題閱讀兩三本書的問題”。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1、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書目;瀏覽書目單上所有的書,確定相關的書目,并找出相關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3、建立一個中性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厘清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4、界定主要的和次要的議題,把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在這個問題之下。
5、分析這些討論;得把問題和議題案順序排列,突顯主題;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關于一本書,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3、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對比:朱熹、曾國藩的讀書法
可以拿我國先賢教人讀書方法做對比。選擇兩位:
一、朱熹談讀書
“讀書不可不先立程限”(《朱子語類》卷十)。所謂“立程限”,就是制定學習計劃。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訓學齋規》)
“讀書之法無他,唯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近見學者,多是卒然穿鑿,便為定論;或即信所傳聞,不復稽考,所以日誦圣賢之書,而不識圣賢之意,其所誦說,只是據自家見識杜撰成耳,如此豈復有長進?”(《學規類編》)
“大凡看書,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會,仍參諸解傳,說教通透,使道理與自家心相肯,方得。”
二、曾國藩談讀書
1、要定課程
每日課程:讀熟讀書十頁,看應看書十頁,習字一百,數息百八。
每月課程: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古文一藝。(熟讀之書是: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
2、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書,皆過筆圈點;讀文以聲調為本,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3、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約、專、耐。
“約”:讀書如同萬壑爭流,必有主脈,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問題均能附會旁通。
“專”,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凡人為一事,以專為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 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鑒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匆換彼書耳。
“耐”,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