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人被別人客氣或不客氣地指出問題時,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我們來分析一下,大家也可以判斷自己是哪種模式。
? ? ? ? 當你認同別人的話,也就是你也覺得自己被說的部分的確不好,這種情況下,你不會產生太大的情緒,關注點會放在如何提升上,“我也覺得不好,如何提升呢?” 。這個狀態是你已經接納了問題,向解決問題邁進。
? ? ? ? 另一種情況是你并不認同別人的觀點。這個會稍微復雜一點,有三種反應模式:
1. 攻擊
? ? ? ? 你很生氣,覺得別人說的不是事實,是無理取鬧,是有意詆毀,于是進行反擊,“根本就不是你說的那樣,你才是。。。。。。”,讓對方明顯感受到攻擊性。
2. 解釋
? ? ? ? 這種情形下,表面上你接受了別人的說法,“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是我跟你說明一下當時的情形。當時。。。。。。”你會不斷地進行解釋,以證明你的行為或言語的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總之是有外在的原因導致了我那么做,那么說。
3. 好奇
? ? ? ? 你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但沒有負面情緒產生。會帶著好奇的心去了解為什么對方會有這種想法。聽取了對方的想法后,如果認同,實際上就發現了自己的認知盲區;如果不認同,則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會讓別人產生了這種誤會,如果誤會的不止一個人,則需要思考自己的表達或行為是不是有可改善的地方。
? ? ? 舉一個案例加深大家的理解。A為我領導Isa,I為我。
A: 其實我覺得你不應該去上那么多課。
I(很好奇):你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覺得上課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呀。
A:因為上課的效率太低。你上兩個小時課,真正有用的可能就那十幾分鐘,其他的時間其實都浪費掉了呀。
I(好奇):那你主要用什么方式學習?
A:社會大學。
I:嗯?
A:你通過思考生活中的現象而學習成長。比如說我們進這個餐館吃飯,我會觀察餐館的地段、裝修,看菜式和價格,客戶類型,通過這些來思考這個餐館的定位及運營效果。生活當中有各種各樣的現象你都可以琢磨與思考,這個比你去上課的效率高多了。再比如,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各種商業案例,你看完情況描述,可以先暫停,將自己代入,‘如果我是他,接下來我會怎么做’,然后再繼續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將自己的做法與他的做法進行對比,這就是自我案例教學嘛。只要你愿意,素材到處都有。你就可以隨時學習了。
Isa并不認同我通過上課的方式進行學習,但是我覺得上課對我而言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Isa的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在上課之余,我也養成了思考的習慣,時不時會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思考,并將其應用在兒子的教育中。比如,有一次兒子參加升段賽,場地臨時從流花會展中心轉到文化公園。
兒子問,“媽媽,為什么比賽場地要臨時調整?”
“你覺得呢?”
“參加升段賽的人不夠多,不需要那么大的場地?”
“那你覺得流花會展中心和文化公園相比,有什么特點?”我繼續問。
兒子回答,“會展中心場地大很多,能夠容納更多人參加比賽。”
“還有呢?”
“它的租金會更貴,而且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和裁判員。”
“也就是,大場地的運營成本更貴。”我總結,“還有嗎?”
“小場地雖然參加的人少,但是它可以舉辦多幾次,這樣的話,這次升段不成功的人馬上就可以參加下一次的比賽。”兒子想到小場的好處。
我樂了,“你想到這個點很不錯。專業的說法是提升復購率。就是重復購買。那你覺得什么時候應該用大的比賽場地,什么時候用小的場地?”
“參加比賽的人很多的時候用大場,人少的時候用小場,如果想舉辦多幾次比賽,也可以用小場。”兒子的回答。
通過不斷地提問和引導,提升了兒子對商業和運營的理解。
? ? ? 有人愿意直言不諱地告訴你問題,其實是很難得的。大家可以將別人的話作為反饋而不是評價,這樣不容易激發負面情緒。不認可的情況下學會帶著好奇的心去看對方的反饋中有沒有值得自己學習或改進的地方。
? ? ? ?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意識并承認問題是改變的前提。如果你不承認問題的存在,只會不斷地證明沒有問題,無法進入到解決問題的狀態。如果你覺察到自己的應對模式是攻擊或解釋,那么你需要有意識地調整,從降低攻擊的強度開始,實現攻擊到解釋的轉變,最終能夠帶著好奇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