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的性質,衰落的痛苦,復雜的愛國主義情感:間諜小說探討了英國何以成為英國
說明一下,這篇文章是把《跟著<經濟學人>學英語之三》的四篇連載里全部的中文翻譯連接起來,成為《想了解英國,請讀英國的間諜小說》此文的一篇完整的中文翻譯。
想要更好的學習英文的小伙伴最好還是去看有中英文對照的《跟著<經濟學人>學英語之三》(鏈接:www.lxweimin.com/p/407e77617338),但是只是對本文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這一篇。
譯者水平不到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點。謝謝!
很少有國家能在任何行業擁有像英國在間諜小說生產行業所擁有的那種壓倒性的地位。間諜小說發源于英國,吉卜林的《基姆》中對英俄大博弈(見注1)中的諜戰的詳細分析和約翰·巴肯的冒險小說(見注2)開創了間諜小說。毛姆的特工阿申登的故事和格雷厄姆·格林創造的“格林國度”,進一步鞏固了英國在間諜小說領域內的領先地位。之后英國又創造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兩個間諜:風度翩翩的花花公子詹姆斯·邦德和雖然被老婆戴了很多綠帽子但依然理性深沉的喬治·史邁利(見注3)。說到史邁利,本周他剛剛重新出現在新書里(見注4)。
為什么英國的間諜小說如此成功?一大原因是英國的特工界和文學界之間有一扇旋轉門。英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大鱷曾經從事過間諜工作。比如毛姆曾經打著追求文學的旗號被派去瑞士進行間諜活動。格林曾經為情報部門工作。邦德系列的作者伊恩·弗萊明和史邁利系列的作者約翰·勒卡雷都當過間諜來謀生。軍情五處1992年至96年之間的處長斯蒂拉·利明頓女爵士,退休以后開始寫作間諜小說。看起來特工部門不像是一個國家機關,倒更像是一個創意寫作學校。
另一大原因是英國發生的真事遠比小說更離奇。“劍橋間諜”(見注5)——金·菲爾比,安東尼·布朗特,蓋伊·伯吉斯,以及其他人等——他們的故事是如此不真實。一個蘇聯間諜打入軍情六處的高層(菲爾比,他也曾在貝魯特為《經濟學人》雜志工作);另一個蘇聯間諜甚至成了女王的藝術顧問替女王管理她的照片(布朗特);平時掩蓋身份;危急時安全叛逃至蘇聯;還有在人群中無比扎眼的人物比如伯吉斯,私生活極度混亂且永遠處于醉酒狀態。
然而英國間諜小說的成功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原因。間諜小說是英國小說里最具典型性的一種形式,就像西部小說是美國小說里最具典型性的一種形式。英國最優秀的間諜小說家們之所以優秀,正是因為他們運用這一文學形式來探索英國何以成為英國:對機密性的癡迷,國家體制的性質,帝國衰落的失意以及復雜的愛國主義情感。
機密組織就像蜂巢一樣遍布英國的各個部分,特別是在公學(見注6)和牛津劍橋。比如在伊頓公學,弗萊明上學和勒卡雷曾經任教的學校,男孩們都穿著燕尾服,把他們的老師叫做“鳥嘴”,把他們的學期叫做“半期”。沃爾特·白芝浩指出(贊同地),英國在治理國家時采用了雙重手段。國家體制依賴于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卓有效率的部門在幕后管理,另一方面是莊重嚴肅的部門在前臺向民眾表演。
英國人習慣于戴上面具以隱藏他們真實的自己。在白芝浩所說的政治舞臺上,他們穿上不同的衣服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緊閉嘴唇以掩飾他們的感情。勒卡雷(他的真名是戴維·克倫威爾)因為羞于他的父親是一個職業騙子而學會了在學校里扮出一副勇敢的面孔。格林在伯克姆斯特德中學上學的時候曾經為他的父親,也就是該中學的校長刺探學生的秘密,因此學到了很多間諜大師的藝術。
英國的政府機構不僅僅是一個出產機密和謊言的完美機器。它也盛產特立獨行者和格格不入者,而這類人在情報世界里生根發芽欣欣向榮。體制中人一般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平和穩重的循規蹈矩者,他們永遠依據規則行事;特立獨行者,他們破壞一切規則然而卻被容忍,因為他們同樣是組織的一部分。第一種人被送去了外交部門,第二種人則被送去了軍情六處。最優秀的間諜小說就像是露天市場里擺放的哈哈鏡:通過對體制中人這一特質或是那一特質的放大和夸張,它們讓讀者了解到所謂的理想形式。
英國間諜小說的另一大主題是英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衰落。就像勒卡雷小說里的人物所形容的,那些時刻準備著“統治偉大帝國、主導世界潮流”的人們,怎么能夠忍受生活在一個潮流被其他勢力主導、國家機器只被用來提供社會福利的世界?弗萊明的小說里彌漫著對日漸“崩塌的大英帝國”和強大的殖民機器的哀悼之情。田中老虎(見注7),一個日本間諜,對邦德說,“你們不僅僅失去了一個偉大的帝國,看起來你們幾乎很急切的想用雙手把它丟棄。”勒卡雷曾經形容英國是一個“失敗的社會主義被失敗的資本主義所代替”的國家。他筆下情報機構的總部,圓場,正是這種衰落的活生生的表現:狹小,破敗,散發著陣陣陰暗潮濕的味道,距離倒塌只是一步之遙。
那么為什么還要忠于這樣一個已經搞得一團糟的國家和一個充滿偽善的政府?勒卡雷筆下的叛國者們(正如他們的原型劍橋間諜們)選擇背叛國家,不是因為金錢,而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轉投于蘇聯。然而英國最優秀的間諜小說之所以優秀,是因為這些小說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應對幻滅的現實,卻恰恰是為了拒絕真正的幻滅。即使具有所有這些缺點,他們說,英國仍然是一群混蛋中最棒的那一個。邦德是如此熱愛他的國家甚至于自夸說“英國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在勒卡雷最新的小說里,即使史邁利一直自詡其歐洲性,他仍然是一個英國紳士的典范。
情報工作為英國提供了一個通過在最高級形式的外交政策中脫穎而出,重新表現自己的偉大的方式。美國人有錢有勢,但英國人有腦子懂得抓住機會不讓美國人獨享其美。菲里克斯·雷特,邦德在中央情報局的同行,承認邦德比他擁有“更廣泛的聯盟”。史邁利比他的美國“兄弟”更精明。英國間諜小說的核心秘密就是英國比它看上去要好得多。間諜小說家們一面痛心于英國的衰落和偽善,一面卻得出英國人比其他人更聰明更有文化的結論。將虛幻的安慰包藏在一個幻滅的故事里:你找不到比這更英國式的東西了。
注:
1. 英俄大博弈,特指19世紀末英俄兩國為中亞、中東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利益爭奪展開的一系列外交、情報和軍事斗爭。吉卜林的小說《基姆》就發生于這一背景下的印度。
2. 約翰·巴肯的代表作是《三十九級臺階》。
3. 不熟悉英國間諜小說的小伙伴們,史邁利就是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里的乞丐。
4. 這里指約翰·勒卡雷上周剛上架的新書《間諜的遺產》。
5. 關于劍橋間諜,2003年的英劇《劍橋風云》( Cambridge Spies)就是專門講劍橋間諜的故事的,另外2007年的美劇《冷戰疑云》( The Company)中也有很多劍橋間諜的內容,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一看。
6. 英國的公學一般都是寄宿的貴族高中,歷史悠久,最著名的比如哈羅公學,伊頓公學。
7. 田中老虎是007小說及電影《雷霆谷》中的人物。
譯者注:本文譯自《經濟學人》雜志2017年9月9日的白芝浩專欄。《經濟學人》雜志上的所有文章均不署名。
原文鏈接: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28650-nature-establishment-agonies-decline-complicated-tug-patriotism-spy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