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
你問我我們今天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可能會很習慣的說出是為了以后能有個好生活,有個好工作啊。這樣的回答可謂是宜乎眾矣。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去想過這些問題,而是大人們每天在耳邊跟我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只有好好學習,以后才能怎么怎么樣。我們并不是沒有想過,而是腦子里早已設定了這個答案 ,而幾乎大多數人都不會質疑這個答案,認為這就是這樣,已經默認了它。那是否有人提出新的觀點?來看看孔子他是怎么說的。
孔子他在《論語》一篇中提到了小人儒和君子儒。 而小人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當上官,拿著也不低的薪水,過上也不錯的生活。可能也不一定是去追求多么的大富大貴,但他們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在滿足本能層面的需求。
那君子儒呢?君子與小人同樣都是去學六藝,但君子學習的目的并非是去追求本能層面的物質,或者說不至于追求本能層面的物質,我認為君子儒是要去做到自我實現的,他還有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報復,他會去努力獲得他想要的。
那在這里結合到自身,我在看到孔子的觀點之后,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覺得我是更離譜一點,我想去追求榮華富貴,是非常富的,不是說像生活過得還不錯,就滿足了,而是說更在小人族追求的東西,更進一步。我覺得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也沒有對錯,但是他只要思考過學習的目的,而不是大人跟你說為了以后的生活可以過得還不錯,然后就傻呵呵的奔著去了,那你就算去追求大富大貴,我覺得也沒有任何問題。
孔子還點出了古代的學者和今日學者的區別,
孔子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是古代的學者是為了能成為自身朝向的而去對自己的一種修煉,自己的一種成就。而今天的學者可能是為了什么?我考一個清華北大跟家門口的鄰居,小區里的鄰居炫耀說,我考上北大了。這是為了考上北大考而去考上北大,并不是自己以后能怎樣在這個領域走得更遠,似乎已經成為炫耀的資本。
我個人還是非常贊同的,可能我并不是很了解古代的學者是怎樣的,但我對于今日學者的了解,似乎就是可以去為了考上清華北大才去考,是為了一個噱頭,名聲。那我覺得這就同時也是讓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在學習的路上,究竟是否會走偏?你到底是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東西,自己的目的去學習,還是為了外界的一些等等,并且被外界的一些聲音所干擾,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毫無疑問,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是你的學習效率是否高效,你意味著你的學習成果達到一個怎樣的狀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學習方法與策略它是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上的,比如說你學語文時,你以怎樣的一套學習模式?先a再b再c再a……當你換的到數學時可能所學的東西有些不同,但你學習的模式始終是不變的,你還是會先a再b再c再a,你依舊是以這種方式在去學所以說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是影響你學習真正的根本。如果你有一套很好的學習方法,那你門門科目成績都不會太差,相反也是一樣。
孔子他有著怎樣的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里講的意思可不是說你復習復習,鞏固鞏固你學過的知識,再去學學新的知識就可以稱為老師了。
真正的意思是說,在你去復習你學過的知識的時候,你又能從你學過的知識中再去復習一遍,能領悟出新的東西,。我覺得此時他這不能用復習來形容,而是說是新的再去理解一遍。
我們的普通人復習可能是什么?去讀一讀,背一背,背會了再去背一遍,鞏固它。可這兩者是有質的差別的。在理解的過程中,你是非常認真的再去體會一遍,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領悟出新的東西。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非常牛的學習方法,但但它同時也是跟態度有關系的,你是非常認真的去體會一遍,那你此時對他的態度是非常渴望、好學、認真。我認為他就算成為老師,也絲毫不過分,因為這樣的境界很高,我首先就做不到沒那個耐心,沒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知識,而不去思考會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也會廢掉。
如果去學了,特別多知識,但你根本沒有運用這些知識,去思考這些觀點,你是認同還是不認同?這是你的思維,是有批判性的,他如果要思辨就先得有一定的知識儲量。當然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你所學習的這些東西是沒有將它的價值發揮出來的,就變成我們所說的書呆子。傻傻的呆呆的,只會讀書不動腦子。
但如果只去思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認同。但你沒有足夠的知識,沒有資本去提供你思考,那你的思考不過是一堆空談,而沒有價值罷了。這則其實就是在強調你的學與思兩者需要同時結合起來,同步發展的,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好的效果。我覺得這是你在學習時需要注意的一個點,有很多人在學的時候沒有去注意,這些要么就在瘋狂學,要么就在整天瘋狂bbking,但你實際上學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學習的境界:
從古至今,學者無數,可是大多數人覺得學習的境界并沒有什么區別,。但學這件事同樣是有高下之分的。孔子曾說明了三種學者的境界:“知之者,樂之者,好之者。”有的人可以做到孔子所說的樂之者,有的人為學習這件事太煩了,根本不想學,但又不得不“被迫營業,”有人對學習就保持一定的興趣,覺得……哎呀!學習還挺有意思的。有些人境界可能更高,已經沉迷在學習的樂趣之中,樂在其中。
知之者是知道知識,了解知識。好之者對學習保持著好學,想去了解的態度。樂之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就感,沉醉在其中。
知之者與好之者最大的區別在于:
知之者是被動的地在灌輸自己并不主動地去學,而好之者是主動的去學習知識,對知識擁有渴望。而好知者與樂之者的區別又在哪里?樂之者是在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成就感,并且沉浸其中,樂于其中。
我還是很認同孔子所表達的觀點,并且覺得孔子所說樂之者的境界非常美好,但我不一定愿意朝向。
孔子對顏回有一次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我覺得這里顏回他就是達到了一種樂之者的境界,他是非常沉迷于這樣的一種學習境界與狀態,他的生活非常簡陋,只有一簞食和一瓢飲,但卻是人不堪其憂,會也不改其樂,由此可見,他對學習不僅僅是好學,而是陶醉、沉醉、享受在其中了。外界的物質,已經對他沒有任何的影響。他對這些根本就不會在意,顏回的境界,使我不得不佩服,這樣的境界我很贊揚。
那我當下在怎樣的境界呢,我認為我可能僅僅是在知之者這個境界,甚至我覺得知道的東西還微不足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對學習并沒有多么強烈的渴望與好學的態度,僅僅是知道我現在是個學生,我應該做我現在該做的事,我得去學習,我得去了解,知道這些知識。
知與行
到底是先知后行,還是先行后知是,知更為重要,?還是行更為重要?這似乎是一個千古大難題。
子夏曰:“賢賢易色,侍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在論語中還有一句“心有余力,則以學文。”結合這兩則可以說明孔夫子他相對于行與知來說,行他所更為重視的。子夏說你雖然沒有學習,但我必定說你學過,還說當你有余力的時候再去學習,這都在說明孔子更重視行。學而時習之,習,其實指的就是實踐。你學了不僅僅是你知道了,你還要從你的生活中將它真實的實踐出來,這才能被稱之為知。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怎么是先去知,最后再去篤行?這難道不奇怪嗎?《中庸》的作者是孔夫子的孫子,他是繼承了孔夫子的儒家思想,那他為什么會說最后才去踐行?
這其實也恰巧是說明了行的重要性,有些人他行不一定能行得明白,行的清楚。但在這樣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之后,他就知道怎樣才是對的行。
而知與行在明朝大儒王陽明那里是否得到解決?王陽明他是知行合一論點的創始人。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這篇文章就是出于王陽明手。
他說知是始,行事成。這里他其實并不是在指時間上,這里的先后關系是在說邏輯上的一種先后,是在你做證明題時,因為什么所以什么的一種先后關系。這兩者只有邏輯的先后,而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那他后面又為什么說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呢?我認為其實當你真正達到知的境界的時候,你其實也自然而然是有行存在的,就像孔子所說的,他們所認為的只是在你實踐之后才能被真正成為知,才能被稱為是真知。!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啊!他這里已經不單單的是拎出其中一個知或者行,他是合一了,我認為這時候就像是一種升華!知和行,兩者結合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不存在說你只有知而沒有行,這兩個就像是兄弟一樣,聯合在一起了。
學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