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師心中只能放得下正確答案,漸漸的學生就會學會察言觀色而忽視思考”,這句話像子彈一樣正中我的眉心。幾乎在每節課上,我想的都是要讓學生盡快的選到那個正確答案,因此會不自覺的用言語,表情,動作等進行暗示,而忽略了學生思考的過程。每一名學生要成長,最好的路徑是參與和投入,參與思考,投入思考,才能獲得成長。
既然參與和投入是每一名學生成長的路徑,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能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又該怎么做呢?根據第二講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的講述者,而變成了課堂上的決策者。事實上,做好一名決策者比做好一名講述者要難的多,更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素養和較多的教學經驗。因為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都需要根據學生端的數據反饋做出實時的調整。只有把數據、學生反饋和課堂氛圍融合起來綜合研判,才能適時做出相對較佳的教學決策,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更貼近每一名學生。
“我們不能用過去的方法培養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的生活。”教育始終是面向未來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具有適應未來世界的能方,就必須讓孩子學會自我發展,如何自我發展呢?這有賴于三項能力,他們分別是“探究力”,“創造力”,“協作力”。
如何培養助力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呢?第4講給出了其中一個答案,則在項目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這其中的項目就是指項目式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BL。PBL是在真實問題的情境中學習,是從探究問題出發,通過團隊的協作,合作產出產品來解決問題。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能自然而然的展現出創造力,從而讓學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