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樹麗
在《恰如其分的孤獨》這本書中,作者把孤獨分成了三種類型:自我封閉性孤獨,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
自我封閉性孤獨就是這個世界上除我之外沒有任何人了,這是一種極致的自戀狀態(tài)。也就是說,我與任何人都沒有建立任何連接,我對別人都不感興趣。
自我封閉式孤獨是一種自戀的極致,但這種極致的自戀并不只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這也是一種極致的自戀;或者有些人覺得自己是命運最悲慘的人,這也是一種極致的自戀。
東方不敗就是一個極致的自戀者。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我封閉就是,外界任何的信息與我都是沒有交互的,這就是自我封閉式孤獨。
第二種叫被動孤獨。
被動孤獨就是感覺到自己被邊緣化,有點類似于被所有的人排斥,覺得沒有人喜歡我,這就像你走進一場聚會,你會發(fā)現自己一直在整糾結別人如何看待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是很孤獨的。
第三種是主動孤獨。
我們常說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其實他會主動選擇獨處一會兒,就像梭羅選擇去瓦爾登湖邊住兩年,這就是是一個主動孤獨的狀態(tài)。
這本書的名字是《恰如其分的孤獨》,恰如其分就是我們能做到真正地能夠和自己的內心待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可能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但是對于我自己來講,這是一種封印內心的感覺。
恰如其分的孤獨就是不會一個人離群索居,但是也不會害怕自己被別人拋棄,可以享受獨處的空間,但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很自在,這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一段靜謐時光,讓自己享受一段安靜與孤獨。
我一周總是會找時間去公園走走,反正也沒有什么目的,就是想一個人靜靜,我會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閉上眼睛休息,那一刻我什么也不想,沒有作業(yè),沒有讀書,沒有學習……什么都沒有,我只有我自己。
這是一份很難得的自我審視和自我關照,當我獨享這片刻的寧靜的時候,我的思想只有自己,我會給自己一個抱抱,告訴自己不要那么拼,我們需要善待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忙碌總是處于被裹挾的狀態(tài),太多的忙都是外在添加給我們的,而我除了這些,我也總是給自己做添加,所以我一直都像陀螺一樣轉到停不下來。
但另一方面,我必須承認自己已經不是青蔥少年,奔五的年齡總是會心有余力不足。和別人睡不著相比,我總是處于睡不醒的狀態(tài),我只要躺在床上,我就能很快入睡,我對睡眠太需要了。
明明知道自己應該把所有的繁瑣推向外面,然后關進自己的門,讓自己靜靜,但是很多時候自己又做不到,時間的緊迫又讓自己必須完成。
比如今天上午我有自己的三節(jié)課,下午我和張瑜老師要同課異構,晚上我們讀書會聽朱老師講書等等,這種情況下,我是無法做到分離的,當然很多時候我也是如此。
所以孤獨對我來說也是奢望,唯一能讓我休頓的只有躺在床上,但是躺在床上我也沒有多余的思想安撫自己,我會很快入睡。
這幾天我不到十點就睡了,總是會在早上醒來后發(fā)現一堆信息需要回復,即便是早上醒來,或者說我已經睡了八個小時,但是我依然感覺疲憊,夢中的自己也總是忙碌。
昨天七年級一個孩子告訴我他不想做優(yōu)秀學生,他只想做差生,他感覺做差生最好。聽到他這些話,他父親和老師很是驚訝,但我聽到這些后卻能理解他包容,很多時候我也想做差生。
人最怕的是被別人期待,因為期待我們就會多出很多的壓力,然后我們就必須做到最好,而因為能做好,我們又被添加更多期待,然后又多出壓力……如此循環(huán),人就像陀螺一樣需要不停運轉,根本停不下來。
但做差生不同,從降低期待到沒有期待,我們可以肆意做自己,雖然學習不行,但思想和個性是解放的,是自由的,是可以享受生活所有美好的。
所以很多事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是能否讓自己感到自洽。當然我們追求恰到好處的孤獨,很多時候我們也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學習會自己按下暫停鍵,哪怕只是午后我們在太陽下享受十分鐘的愛撫,那也是一份浪漫。
吃飯的時候好好地享受美食,睡覺的時候好好享受睡眠,看劇的時候好好享受劇,出去玩的時候好好享受美景,享受每一個當下,沉浸地過自己的生活,能享受正念帶來的美好就是享受孤獨。
孤獨對我來說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是我最需要的自由,對我來說孤獨是享受,也是最高級的自我狂歡。
一個人,獨自走過一段很長的路。穩(wěn)坐寂寞,靜看繁華。深深呼吸,淺看悲喜。慢慢明白,寂寞,是人生的常態(tài)。
我們需要恰如其分的孤獨!
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