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倫理命題不可說,在于每個人的條件都是私有的或個人化的。任何人只要審視自身基于存在或to be的機能就總是要求作出倫理判斷。內心布滿其實踐。兩者并存
4人的現象根本上無法預測,在于人作為主體處于實踐中,在造就自身,這里是自由的領域,有別于自然物對于自然規律沒有例外的服從
7向下的路在人和物,論據和論點之間,存在同一和不同的區別。雖然在自然科學里,論據還是需要被解釋為論點的構造物。但是畢竟在人里理念作為自明的條件,在自然科學里用以解釋現象的理論作為本體的假設而非前者那里自明的前提。
8邏輯作為分析命題的真理,古代的本體論和近代分析哲學的邏輯的區別。
1理性和理智的區別,在于日常目的先于邏輯,這一點也體現于倫理命題里。但是在倫理命題,情況恰恰是應該選取何者為目的的發問的審視。所以,理智的運思對于倫理命題是勾不到的。這是一個基于邏輯的判斷,或關于彼此定義而決定下來的,或者稱為語法命題。
一個區別是運用理智時,推理時是否把某個或某些前提不是基于推理中相對于結論而言的在先:它自身為真則同樣作為結論處于論證中與自身的條件的相應里,它還是相對的,基于另外的條件作為論據的支撐而言為真。如果把某個條件作為綜合命題看作并不基于根據而僅僅基于自身為真,它成為絕對真理,那在考慮倫理命題時,這未經審視的命題就會充塞倫理命題,把倫理命題帶入一種意見而非真知。倫理命題固然存有某種不可說,但那也是在向上的路里走到一個人眼光的邊際,在種種可能里選取一個。這還是對于諸不可論證的意見作出審視選擇自身的一個。雖然它很可能還是謬誤,但是在選取前確定地充分地基于邏輯的工作作出審視,作出邏輯所可以做的審視,即使其結論離倫理命題還是甚遠。這以然有別于未經審視和邏輯的盡責而基于偶然和隨意產生出來整體性的信念。邏輯還勾不到倫理命題,但是任何倫理命題如果有悖邏輯則必然為假。就是說通往倫理知識的路上需要經歷邏輯的充分審視,即使這審視只能證偽,而沒有任何正面立論的能力
2絕對真理,指的是它憑自身而非根據而為真。弗雷格真作為句子的性質而非邏輯的情況。它只能落在作為分析命題的邏輯,作為非實在的理念而是先天的。比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綜合命題作為關于世界的判斷,不存在脫離條件而總是為真的判斷。
3荷爾蒙和理性,質料和形式,是相互嵌合的關系,滿足的東西補充不滿足的形式,而非同類不同東西之間此或者彼選擇的沖突
4人類現象的社會和歷史無法預測,其根本在于這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本身包括預測者和預測對象的人本身已經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實時地作為成分構造著整體。作出預測本身就是在書寫歷史,和不做預測本身已經在此分野。
另一面,實踐中把自身的行動作為預測本身是對于“實踐” “行動”和“預測”的語法的悖反。是非法的命題或總是為假的命題。
5巴菲特也做短線,但只是自己玩玩,在公司里不做。作為玩,其實還可以讀讀蘇格拉底羅素。是更純粹的玩。并且這種玩對于腦筋造成邏輯的梳理和訓練,同時可以作為實在的工作中必要條件的邏輯的知識的預備。
確定性在于真知。這里的知識在于憑事實和邏輯而可以推理到的一個作為類而言的結論。基于邏輯的必然,它會發生:某時 某處 某種方式。
確定性和邏輯談論的是一回事。這里的確定性,包括概率本身。指出概率的真也是一種確定性。指出非理性是確定性,它蘊含了必然的懊悔。
貪圖并無邏輯所揭示的可預見的結果,或者稱為貪圖偶然性,其貪婪是失去理性的節制的縱欲。其源于無知:可期待的對象在類上歸于邏輯的認知而帶來的可預見的類,對它作為一個邏輯命題的無知。
不動妄念不是想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對于這邏輯命題的認知為條件。然后才能用它來節制欲望:認識到縱欲在本質上的無知對于欲望對象和其行動的結果,以及更廣視野里作為一切的起點或軸心的自身的需要,它們并非同一,從而基于實踐總是具有的它們之間的統一的訴求而節制欲望。
6靈魂是個容器。如同形式之于材料,是收容后者達成具體的實體。
思想的形式是概念,概念承擔命題的形式。這個形式在不同命題間具體概念的區別之外,相同的是任何概念都在對象的補充之下構成真值涵項,真值作為命題的意謂,是邏輯共性。這是為形式所決定的。
7推理中的條件和結論,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關系,按照所討論的對象劃分為關于客觀世界和主觀的人的實踐世界,而有區別。
在作為主體的人作為討論的對象時,論據和論點之間具有一種基于外延和內涵對于一個類的定義之間的關系。所以,從論據到論點基于的是類的類的分析作為論證的方法,或者說對于論據的用法。
在科學命題的論證里,并不存在這種回到自身的本質或類而言的情況。論據和論點之間并非分析的關系,它們之間是根本不同的東西。太陽曬石頭熱,太陽曬和石頭熱是兩件根本不同的關系。科學所要揭示的能量守恒,作為光和熱之間作為同一個能量的不同表現方式,可以看作某種本質。這里有某種并非單純基于邏輯的概念分析的工作。能量的概念作為關乎世界的普遍本質的判斷。這里的分析和概念分析的區別,就是古代的本體論,和近代基于語境原則給出蘊含其意謂還未指出的名稱的一個命題的真,反過來通過概念來作出對于對象的刻畫的情況。前者是共性的分析。后者卻勾到了個別對象的談論。
8邏輯作為分析命題的真理,古代的本體論和近代分析哲學的邏輯的區別。
前者是形式的分析。或者說從經驗的真出發基于其因果聯系中把結果表示成原因的東西的涵項或蘊含原因的東西的表達式,從而一個可以表示為蘊含另一個的表達式——這是理智所可以理解的,對于理智的運思本身的分析。從而這對因果關系就脫離了經驗的偶然性,作為本質的揭示的總是為真。真作為蘊含于命題本身之中,作為分析命題,有別于基于經驗而為真的情況,后者的真要在句子自身之外從外部語境中給出。就此而言,作為分析命題分析的成分而為真,真作為句子的性質而存在,有別于弗雷格說真并非句子的性質,真是邏輯的情況。比如a=a,同一性命題不是基于經驗偶然為真,比如a=3,而是a恒等于a。等于和恒等于的區別,前者基于語境偶然相等,它是真的;后者作為邏輯本身總是真的。而給出條件的結論,條件關系不是偶然為真,而是恒真。恒真命題是關于本質的談論。一切科學命題都是恒真命題。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之間也是恒真命題。求真,真作為確定的或必然的,而非偶然性。條件本身可以是偶然的,作為現象經驗,但是條件關系指出來偶然的條件下推論的必然。恒真命題是必然的。
回到對于理智的運思的實例的分析,把因果關系作出內在分析,比如正義的城邦作為結果揭示其原因或基于生存使命的著眼而被產生出來,從而把前者表示為由包含后者的表達式。這時得到的是一個目的和怎么辦的方法之間算數運算那般自明的恒真命題。一旦得到這個關系的恒真命題,其實,其中具體的目的其內容在這個命題中對于命題的真值就沒有影響或作用了。這時,其內容可以表示為一個可以表示任何東西的代詞a,并不影響這個命題作為恒等式。從經驗分析出本質的原因,使作為個別實例的經驗通向了作為本體的整個類的揭示或認識。用代詞a取代這個蘊含經驗對其本質或原因的思考中偶然的經驗的東西,并不改變句子的恒真,從而得到一個恒真的作為類的關于形式的命題。這就是從經驗的真理通過對于其成因的剖析,得到一個作為類的形式命題。從正義的城邦到正義的定義,以及進一步分析其共性的理念善,思辨邏輯本身,其中認識論的臺階,那以大喻小的用法,就是這從個別經驗的真到類命題的真理。
這里著眼的是作為共性的分析。
近代分析哲學的邏輯,其認識可以是弗雷格的語言分析,把命題分析為概念和對象,對象補充概念的不滿足性構成真值涵項。而句子意謂真,并非句子的性質。或者說從表達式的給出方式出發只能斷言涵義的思想,基于一種語言和涵義在形式上的同構。但是句子意謂真還是假,真值涵項和意謂真之間,還是作為范疇的邏輯和處于其下,它作為二元類包含真假兩個項,和確定到這個類下的某一項之間的區別。也是談論落到概念或類,和落到其下具體某項或實例之間的區別。這一步還需要條件。一個綜合命題,經驗命題的真,弗雷格把它落到語境為另外的條件上。
語境原則的引入,就顯示分析哲學命題興趣不是古代本體論對于分析命題的著眼。而是以語境原則本身作為分析命題作為具體問題的求真的前置條件,進一步考慮具體的東西。古代對于正義的城邦的以大喻小,是通過成因的揭示,擱置那經驗的內容而留下作為類命題的形式。分析哲學則把類命題比如語境原則作為首先確立的原則,進一步向下在蘊含經驗或個別實例中運用。基于一個其名稱的意謂還并不基于自身給出而命題基于語境給出其真的情況下,達成用命題中的概念來刻畫名稱的意謂的效果。這時,經驗的個別性或者說實例本身,作為著眼的對象受到揭示。這就是蘇格拉底的上下而求索中,蘇格拉底主要開創性地討論了向上的路,這向上的路被認識之先,向下的路沒有討論的基礎,以后的向下的路。分析哲學和古代的本體論之間構成了上下的回應。達成了滿足或完整。僅僅理念善的討論,理想國還是烏托邦。補充分析哲學的向下的路,邏輯成為了勾到日常細節的實例。而古代的形而上學作為分析命題是遠離日常的東西。它們僅僅揭示共性,但是思辨作為共性中還缺乏對于經驗日常的具體的嵌接的方式形式。這一點在分析哲學里被展開來了。
9精神分析前往事實認知,接受事實。這只是存在和實踐的一步,而非全部。實踐的另一部是基于理念其協調統一的達成。事實作為材料在理念下構造新的東西,這是to be的向前一步。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所可以擁有的整體
10確定性和命題為真一樣,都是相對于根據的給出而言對于結論的斷言。離開根據或論證的審視的確定性和真,都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并非論點的命題其本身的性質。弗雷格說真是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