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我們往往做得很多,卻沒有認真地研究過“閱讀”本身?!度绾伍喿x一本書》就是教會你如何通過書與智者交談,如何盡可能地掌握獲得每一種信息的技巧,如何去掌握一種獲取知識的能力。
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經過媒體“設計”過的信息,當信息加工成結論的過程被整理的過于高效,會讓長期接收此類信息的讀者慢慢失去這種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理解力),過多的信息反而成為了思考的阻礙。
要增進閱讀的理解力,需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與方法。真正的閱讀是通過獨自死磕文字,讓理解力逐漸變強而達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掌握沒有老師指導的自我學習能力會更加重要,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可以更好的獨自思考與分析。
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把書變成最好的老師。
作者把閱讀分為四層境界,這四層境界之間是漸進的,也就是說,第一層不會在第二層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出現在第四層。
閱讀的第一層境界“基礎閱讀”。就是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說什么。基礎閱讀能力的獲取大多是在我們孩童時代就已經完成的事情,當完成“認字”,“增加詞匯量”到“對句子的理解”的學習過程,也就獲得了基礎閱讀的能力。
閱讀的第二層境界“檢視閱讀”,其目的在于了解一本書,其特點在于強調時間,就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區別于“基礎閱讀”,你還得了解一本書的“結構”,“包含的部分”以及“分類”。檢視閱讀才算真正的開始閱讀,檢視閱讀分為了兩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首先檢視閱讀的一個重點在于“少量時間”,用最少的時間尋找這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不能放過書里的任何一個細節,包括“書名”,“副標題”,“序言”,“目錄”,“索引”。然后再從目錄里挑選幾個你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章節來看看,最后一步就是把書打開隨便翻翻,隨便挑一些閱讀一下。
待你完成這些步驟,你應該就能有了大概的判斷:這本書大概是說了什么?這本書值不值得我繼續讀?如果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那么恭喜你,你已經完成檢視閱讀的第一部分。
“粗淺的閱讀”的重點在于——不停頓,哪怕讀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查資料,直接忽略掉,把重點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是學會閱讀的前提。
閱讀的第三層境界“分析閱讀”。重點在于如何把一本書吃透,有大量的技巧可以運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仔細去精讀,我們必須掌握分析閱讀的十一個規則。
面對不同類型的書,閱讀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骨架,而分析閱讀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出這副骨架,透視一本書。這里就涉及到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么,而且不能滿足于一個模糊的概念,閱讀論說性的書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錄等部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也有一些書會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并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創造出的藝術品,它也同樣具備藝術品的整體性與復雜性。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簡單集合,還會有完善的架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當你已經熟練地運用第二、三兩個規則,你就會發現你對整本書的方向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來要提到的是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把這幾個規則連接在一起,就是:你需要在書中找到一些問題,并進行分類。哪個是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論述的?剩下的問題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論性的,哪些又是實用性的?
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的單字(word),煉字,煉句,煉主旨,并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作者一般也會在書中將這些重要的字注出來或反復強調,還得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最精確的意義。
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比較上下文來推敲這些重要的單字,直到確認你理解的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我們同樣可以運用找到單字的方法去尋找這些句子。
如何確定理解了它的主旨呢?有兩種測試方法:1.“用你自己的話來說”。2.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者與主旨相關的某種經驗?
分析閱讀的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但這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論述可能出現在句、段,甚至段的集合中,更何況,每一本書都有許多段落根本沒有任何論述。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墒?,如果這個論述并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后整理出前后順序的主旨。
當你明確了文本的共識、主旨和論述,那么分析閱讀的第八個規則便水到渠成了,而這也是詮釋內容的最后一個步驟:找出作者的解答。
經過前面的積累,你對這本書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了解,你也該回應一下第一階段的規則(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好的閱讀更像是一場對話,只有完成了這場對話,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閱讀。
當然,這里的“對話”并不是隨意的,你需要非常明白“文法”、“邏輯”、“修辭”這三種藝術是如何協調與掌控的。這里也就引出來分析閱讀的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當你沒有明白作者在說什么時,也就沒有資格去評判。
分析閱讀的第十個規則: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就像反對他一樣,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準備。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需要明白第十一條規則: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作者也強調了這些規則是理想化的,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用這種方法去讀每一本書。無論如何,這些規則只是衡量閱讀層次的理想標準。
閱讀的第四層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題式閱讀”或“比較閱讀”。這時候我們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同時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主題閱讀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甚至需要架構出可能沒有在任何一本書里出現的主題分析,這種閱讀方式非常的復雜但也非常的有效。
主題閱讀會是我們收獲最多的閱讀方式,無論是理解問題的深度還是廣度,都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對一個特定問題,尋找大量的證據去分析它,因此主題閱讀涉及的書目通常不止一本。所以我們首先應確定你的主題。在做主題閱讀時,會隨著我們閱讀的深入而更換或者細化主題,因此很有可能,你要在閱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真正確認你要研究的是什么。
收集好書目之后,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目的在于讓你對主題有一個清晰的框架,能讓你知道如何合理地分配閱讀的時間和精力,知道哪些書不必讀,哪些書可略讀,哪些書要細讀,這一點相當重要。
在確定了主題和計劃閱讀的書目之后,我們開始進入正式的主題閱讀,作者強調,下列五個步驟非常重要,漏掉任何一個都會讓主題閱讀變得困難。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只需找到這些書里對你研究的題目有幫助的章節,而不用對這些書都有全面的了解,甚至,你可以不在意作者寫這本的主要目的與你主題的關系。你要把書視作服務你的對象,而不是相反。
步驟二:構建你自己的術語體系。——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運用自己的思考去構建能適用所有作者的語言體系,
步驟三:厘清需要解答的問題。確定一系列的子問題,以完善我們的研究,作者也對這些子問題的研究給出了方向。
前三步驟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步驟四:界定和確認議題。基本厘清需要解答的問題之后,要對議題做最后的界定以及確認議題。在不同的書里去尋找答案時,我們會發現不同作者對同一問題會有各式各樣的意見,有些還可能因為覺得這不稱之為問題而沒有給出任何解答,因此我們要厘清這些爭議,確認我們要真正詳細分析的議題。
步驟五:分析討論。最后一個步驟,簡單地說就是要解答所有的議題。
在做主題閱讀時還應記住下列兩個要點:一是保持客觀立場,不預設立場地去閱讀,可以采用不斷回頭參閱原文的方法,來盡量保持公正客觀的立場。二是有效使用主題工具書。
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而閱讀的層次越深,對于主動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作者在這里對“主動閱讀”的定義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閱讀的藝術就是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
書中給出了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一: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么?想辦法找到這本書的主題以及從屬的關鍵議題。二: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了解作者的特殊觀點。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四: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掌握閱讀藝術的精髓在于不斷提出問題并嘗試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我們可以以筆記的形式來對待這些問題,你需要把答案寫出來,因為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
作者講解了如何進行不同深度的閱讀之后,對于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作者也進行了詳細介紹。
1.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一本好的實用型書籍,作者會用詳細的理論支撐他提出的觀點,通常會先對規則進行理論性的解釋,比如這個規則的目的、原理等支撐資料,再把這個規則簡化為一個直觀并且可執行的方案。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信任這個規則的基礎上,找到書里的可執行規則,然后用行動去解決問題。比如尋找主旨對于實用型書籍來說也就是規則。實際的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因此,就算你閱讀的是一本實用型的好書,如果你只是看完而不去行動,那它對于你來說就和一本心靈雞湯無異。
2.如何閱讀想象文學?對于想象文學,我們可以暫時回到被動狀態,因為我們需要深刻的思考,但也需要適當的娛樂,想象文學能帶我們暫時逃離現實,進入到一個更廣闊更深遠的世界。兩個不要:一、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二、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在閱讀時,要盡量去感受想象文學帶給我們的感性經驗,要全身心投入想象文學構造的世界中,對于重點內容在書中做簡單的記號即可。
3.如何閱讀故事書(小說)?
讀名著的拯救方法——快速并且全心全意地讀。這個規則看似簡單,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絕佳方案,我們常常以為,開頭讀不懂的狀態會一直持續,為了避免讀完這本書還是不知所云的情況,大部分人干脆開頭就放棄了,而作者要大力澄清的是:讀到后面內容或許可以解決你前面的疑問。
我們在閱讀小說時要做的,就是不要太在意暫時的障礙,放寬心繼續讀下去,自然會柳暗花明。
4.如何閱讀史詩和戲劇?
主動、集中注意力地閱讀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作者甚至強烈建議,一個認真的閱讀計劃絕對不能缺少這類史詩。
對于戲劇的閱讀,戲劇文本其實是一個半成品,只有當它搬到舞臺時,它才能真正完成,因此我們在讀戲劇時,很難充分了解背景知識,戲劇的閱讀與小說相比,需要我們運用更多的想象力,要假裝看到演出的實景。盡力去想象舞臺上的畫面、背景布置、人物站位、表情、語言,甚至配樂,最大程度地在腦海中構建一臺戲劇,同樣重要的規則是,戲劇作品最好一口氣讀完,就像你在遇到好劇時熬通宵也要看完的執念。
5.如何閱讀抒情詩?
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是要一口氣讀完,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第二個規則是重讀一遍,并且大聲讀出來。當你大聲讀出來時,你的耳朵會抗議你眼睛忽略的地方,通過傾聽詩的韻律之美,會增加你對詩的了解。閱讀抒情詩時,我們不必去過多了解作者和歷史背景,了解一首詩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地去讀它。
6.如何閱讀歷史書?
歷史更偏向于故事,而不是科學。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書通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即使是一位想盡量客觀的作者,他也無法寫出完全客觀的史實,也因此,我們在讀歷史書的時候,大可抱以懷疑的態度,因為我們讀歷史的目的無非兩種:一是明白真正發生過什么,二是分析這些歷史對現在和未來的意義。帶著這兩個目的去讀歷史書的時候,閱讀規則就很清晰了,對于目的一,閱讀不同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述,通過閱讀多本以同一事件為主題的歷史書,去分析歷史真正的樣子。對于目的二,規則就像作者之前一直強調的,要帶著問題主動地閱讀,有的時候,我們閱讀的目的和作者寫歷史書的目的是一樣的,很可能也是在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歷史里一再重演。我們也可以帶著作者或者我們自己想要思考的問題去閱讀,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把歷史書僅僅當作故事來閱讀,如此,收獲也會更多。
7.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
與歷史書的閱讀方法相比,傳記和自傳很明確是寫歷史中的人,它的主觀性可能會更強,通常這類書籍更像文學小說,因此我們要保留更多的懷疑。
8.如何閱讀新聞?
最強調的是我們要知道是誰在寫這篇報導。閱讀新聞時一定要擦亮雙眼!
9.如何閱讀文摘?
文摘也就是信息的濃縮,對于好書,閱讀文摘的目的是激勵我們去讀原書。當我們閱讀原著的工作被他人代勞后,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力去閱讀這些摘要,就像做摘要的人盡心閱讀原著一樣,而閱讀文摘,其實并不比閱讀原書簡單,有時它甚至是最困難且對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種閱讀方式。
10.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書?
對于科學和數學書的閱讀,我們要比閱讀其他讀物更主動,更全神貫注,最好拿著筆做一些簡單的筆記。這是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11.如何閱讀哲學書?
閱讀哲學最重要的規則就是積極主動地思考,像哲學家一樣論證你的觀點。就能發現我們或許和某個學派有著類似的觀點,只是他們能用更嚴謹更成體系的語言表述出來而已,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12.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主動地閱讀,對作者的觀點產生同意或者疑問,在閱讀社科類書籍時,將會運用到更高境界的閱讀方法——主題閱讀,也就是通過閱讀大量相關的作品來思考這一問題。
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娛樂化的閱讀無法增進閱讀的技巧,讓心智真正得到成長。
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讀書,應該讀經典的好書,對于好書,我們可以反復地讀,如果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你永遠也不會感到厭倦,并且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記住!行動是閱讀的最終目標,選一本好書,然后運用本書的方法開始閱讀吧!
摘自《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卡片作者]劉克亮
慣例,分享蝸牛妹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