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同化學習原理的三個核心要素
同化學習原理的三個核心要素是原有知識(錨樁)、新知識(船)、兩者之間的聯系(相似點)。
異中見同和同中見異的目標,都是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也就是兩者的聯系。
異中見同是相似點多,同中見異則是相似點少。
這三個要素就是同化學習原理的三個要素。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這三個要素展開的。
第四個部分 同化學習原理的核心價值
通化學習原理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在教學中,知識和思維哪個更重要?知識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知識和思維之間是什么關系?
為何我們在教學中更容易關注知識而忽略思維,因為知識是可見的,思維是不可見的。而這本書中的內容,就是讓我們看到思維是如何運轉的,讓我們的思維可視化。
學習了同化學習原理后,再去理解學生,你就會知道學生是否完成了知識的同化。有人說,知識是思維的基礎。其實,更準確的說,知識是促進思維發展的載體。或者說知識是原材料,思維是加工廠。思維需要用知識去思維。思維其實是加工知識的過程。思維就是大腦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就是思維。
幫助學生固定新知識
我們如果懂了同化學習原理,可以幫助學生固定新知識。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新知識都要借助原有知識來固定。而幫助學生固定新知識,是老師常會做的一件事。但是這種幫助一定有效果嗎?
在教學中,通過舉例子幫助學生固定新知識的做法,是否有效果呢?
我認為不一定。例子一定是學生熟悉的,是學生能理解的。那么,我們怎么知道學生一定熟悉,一定理解呢?
學生需要理解,則就要調動大腦里的原有知識。我們去舉例子,很有可能學生大腦中沒有這個例子。新知識進入大腦時,必須在學生大腦中找到能夠固定的原有知識。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舉例子,是我們經歷過的。
促進學生自己固定新知識。
你幫學生固定新知識,不如讓他自己去固定。讓他自己去固定,就是鼓勵他自己去找大腦里的固定點。那如何才能讓學生自己固定新知識呢?怎么引導?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把抽象的原理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引導語,以學生能聽懂的指令,去引導學生。
引導他人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學生可能不會按照你的預期去回應你。
聽完老師這段話,我就開始在大腦里搜尋如果是英語,我該如何引導學生思維?
在上周備課八年級下冊Unit 6時,圍繞神話故事展開,學生在這里會接觸到很多中外優秀童話。閱讀文本描述的是熟悉的孫悟空。那么,我就可以問學生:看到孫悟空,你能想到什么?有沒有看過有關孫悟空的電影、電視劇?有哪些情節令你印象深刻?你眼中的孫悟空是什么樣子?
促進學生獲得固定新知識的思維習慣
如果我們能夠訓練學生養成主動去找固定點的思維習慣,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說明他已經學會了自主學習。
學習同化原理最重要的價值,就是促進學生獲得主動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思維習慣。如果學生獲得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很強了。
今天聽完第三、四部分的內容,我反思自己以往教學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就是促進學生思維。為什么我設置的教學活動沒有促進學生思維呢?還是因為自己掌握的不夠牢固,不夠清晰,所以往往在教學中是用概念去解釋概念,講完后,學生一頭霧水,聽得不甚明白。如果我自己表征清晰穩定,才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話表達,也才能用更具體的語言引導學生去固定新知識。
這里,我還搞明白一件事,問題的意義是什么。課堂上對學生的發問,是為了促進學生大腦運作起來去尋找原有知識來固定新知識。如果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在設置問題時,就要有針對性。我們的問題不是為了讓學生在文本里找現成的答案,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獲得固定新知識的思維習慣。而設計課堂活動,也是為了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促進學生自己固定新知識。
理論必須與教學實際結合,接下來在備課時,就要時刻觀察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否遵循了這一根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