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性記憶,又叫外顯記憶,它記憶的是可以語言來敘述的東西,比如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在課本上學習到了一個概念。而像游泳、騎車這樣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技能用到的則是內隱記憶。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外顯記憶,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從發生那一刻起,到它被刻入大腦總共要走四步:
第一步,印象。人的感覺器官從外部捕捉到海量的信息在大腦「初級感覺皮質」上留下印象,也就是把信息極短暫地存在「感覺記憶」存儲區,然后大腦通過「注意力」把有意義的信息選擇出來進入「工作記憶」。
第二步,工作記憶。有意義的信息通過了輔助感覺皮質的篩選進入「工作記憶」存儲區,我們對事情的思考就發生在這里。「工作記憶」有四個元件組成,負責分配空間的“中央執行”、存儲和加工聽覺信息的“語音循環”、存儲和加工視覺信息的“視覺空間寫生板”,以及用于和過去經驗做對比的“情節緩沖區”。「工作記憶」中的信息在前額葉皮質短暫停留后要么消失,要么被新的信息覆蓋,也可以通過復述延長保留時間或者進行「記憶編碼」后進入「長期記憶」。【工作記憶的兩個特征:第一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原因是第一批信息重復的次數多,最后一批信息沒有被覆蓋;第二個,人在工作記憶的存儲容量為7±2個元素】
第三步,長期記憶的臨時存儲區。經過記憶編碼剛復制粘貼過來的信息會先放在長期記憶的臨時儲存區,只有經過「記憶鞏固」才能把信息轉移到永久存儲區。記憶鞏固會在「海馬體」中進行,海馬體是一種單向通路,信息從「輸入層」進入,經過「隱藏層」一系列連通的神經元之后,從「輸出層」流出。海馬體內層的鏈接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重復加強、也可以斷開改變。而這個記憶鞏固過程通常是是大腦自動完成的,一半在醒著的閑暇時,一半是在睡覺的時候。【記憶鞏固機制是學習的核心】
第四步,長期記憶的永久存儲區。在神經組織中,信息存儲的基礎是“突觸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是可以變化的。學習的過程就是利用這一點,改變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和在不同神經元之間創造新的連接(記憶痕跡)。【學習等于連接】
把一個知識刻在腦子里的起點是注意力,如果沒有辦法通過注意力把有價值的信息快速從海量的原信息中抓取出來,后面所有的過程就都沒有了。上周連續幾天晚上沒有睡好,周六上班的時候大腦幾乎要宕機了,平時20分鐘的工作任務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才能勉強完成,因為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管理變的尤為重要。
參考:[意]朱利奧·迪安杰里,狄佳譯.天才的學習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