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克菜頓?克里斯坦森
[澳]詹姆斯?奧沃斯
[美]凱倫?迪倫
“什么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你將如何評價你的人生?”?通過閱讀本書,你將找到答案。
如果你是一位年輕人,這本書將指導你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幸福,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找到衡量人生的標尺;如果你為人父母,這是一本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教科書,書中的觀點可以指導你培育出卓越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經營者,這本書會幫助你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從而幫助你的企業走向成功。
文本主要分享如何找到自己喜愛的工作。找到你喜愛的工作,你會覺得這一生沒有一天在工作。真正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把最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所以做得很出色。
一、為什么我們會繼續從事不喜歡的工作
我們中很多人把收入作為工作選擇的最終標準。因為我們都面臨著壓力:都要養家,滿足父母朋友的期望,有的或許還要滿足自己的期望,還要和鄰居看齊等。然而要不了多久,就有一些人私下開始抱怨現在的工作了,因為現在他們意識到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是錯誤的。
并不是說錢是沒有職業幸福感的根本原因,而是說當賺錢成了高于其他一切事情的重點時,當基礎因素得到了滿足、追求仍停留在賺更多的錢時,問題就出現了。
當我們選擇工作時需要想一想,我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超過生活中任何其他事情所花的時間,這種妥協會慢慢侵蝕你的心靈。因此,你不要任由自己向命運低頭。我希望大家都能體驗到這種美妙的感覺:每天早上一醒來,想到自己能從事現在的工作就感到幸福。
二:如何才能找到幸福的工作
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如果還沒找到這種工作,那就繼續找。不要將就,要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返俜?喬布斯
首先,我們要討論一下“重點”原則。“重點”就是你做決策時的核心標準,即職業中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次,如何平衡已經制訂的戰略和突然出現的機遇之間的關系,以及面對生活中從未預料到的機遇和威脅,如何找到我們真正熱愛的工作。
最后,執行,它是我們投入資源后,實施戰略的唯一途徑,因為光有好的想法是不夠的。如果你既不投入與目標相匹配的時間和金錢,也不投入才能,那么就無法實施你的戰略。
所有這些因素——“重點”、“根據機遇權衡計劃”、“分配資源”三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你的戰略,這個過程是連續的。即使你的戰略已經成型了,你仍會認識新事物,也會發現新問題,面臨新機遇。信息也會不斷回饋,整個周期不斷循環。
如果掌握并管理好了這個戰略過程,你就可以實現你的目標——從事你真正熱愛的工作,在你的工作中找到幸福。
三:找到真正激勵你的內在因素
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激勵我們的力量,就不可能進行與幸福相關的、有意義的談話。當我們發現自己身陷不快樂的職業,甚至是不快樂的生活中時,通常是因為我們從根本上誤解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其正激勵我們的動力是什么。
(一)經濟激勵理論
1976年經濟學家年,經濟學家邁克爾?詹森和威廉姆?麥克林提出“經濟刺激是主要激勵因子”)。很多人信奉這一觀點,他們相信如果你想說服別人按你想要的方式做事,只要你給錢,你就能在需要時讓別人按你的意思來辦事。很多父母也認為物質的獎勵最有效,能夠促使孩子們按父母的想法來做事,比如,孩子每得一次“A”,就獎勵他們一些零花錢。
這種激勵論的問題在于,它們解釋不了非常明顯的異?,F象。例如,世界上最勤勞的人在為非營利性機構或慈善機構工作一他們有些在你想象不到的艱苦條件下工作,如災后重建地區、饑荒國家、遭受洪澇災害的國家……他們如果在私營企業工作,原本可以得到更多,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報酬非常少甚至沒有報酬的工作。還有,人們很少會聽說哪個非營利性機構的管理者抱怨員工沒有工作動力。
(二)動因論
“二因論”或“動因論”與激勵論相反。它承認要得到想得到的需要付給人報酬,但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人們做某件事真正的動因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樣,不論你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動因都將持續。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到:通常認為工作滿意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它涵蓋了下面整個過程一開始時很開心,但一直走下去,到最后幾乎可以用悲慘兩個字來形容。事實上,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并非如此,應該說,滿意還是不滿意是兩個分開的、獨立的衡量標準,這說明你有可能同時既愛又恨你的工作。
這個理論包括兩種不同的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
1.基礎因素
基礎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礎因素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會讓我們感到不滿。所以必須解決壞的基礎因素,確保你不會對工作不滿。
赫茨伯格認為薪水是一個基礎因素,不是動力因素。如果工作的基礎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會立刻愛上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討厭它罷了。比如:有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與上司和同事的關系融洽,有足夠的錢照顧家庭,如果這些基礎因素沒有解決,你就會感到對工作不滿,但是單有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愛上你的工作,它只能做到讓你不討厭這份工作。
2.動力因素
動力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它是真正讓我們非常滿意并愛上工作的因素。因為工作本身的因素讓你感覺做了對工作有意義的貢獻。動力因素很少與外在刺激有關,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內心和工作的內在狀況有關。
我們應該明白,不是有些人與我們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只不過是人們衡量是否有意義或開心的標準有差異,這個理論對每個人都適用。赫茨伯格的理論指出,如果動力因素起作用了,你將會愛上自己的工作,即使賺不到大把的錢,你也會變得積極起來。
3.分清基礎與動力因素,找到熱愛的工作
超過一定的臨界點時,改善基礎因素,如錢、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產品,而不是產生幸福的原因。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重點放在努力獲得職業成功的有形陷阱里。拿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聲望的頭銜、有環境更好的辦公室,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能夠看得見的標志,標志我們職業上“成功了”。如果你關注的只是工作中的有形部分,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變成最終讓你快樂的原因,那么這將帶來的是無盡的失望。
動因理論建議你:問自己不同類型的問題,而不是總問自己過去問過的問題。比如說,問自己:這份工作對我有意義嗎?這份工作將會給我帶來發展機會嗎?我還能繼續學習新東西嗎?我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我將會被賦予更多責任嗎?這些才是真正驅動我們的動力。—旦你清楚了這點,什么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會越來越清晰。
四、尋求周密計劃與偶然機會的平衡
了解驅使我們的動力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性一步,但只了解這一點,你還只是成功了一半。事實上,你必須找到一種既能給你動力,又能使基礎因素得到滿足的職業。管理好整個過程很重要:要把對人生志向的追求與偶然機遇平衡好,并在這個過程中做好管理。
踏入社會就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是很困難的。人們很難一開始就做對,成功也不是依靠這個來實現的。相反,成功取決于不斷地試驗,直到你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為止。
當你仍在為事業做考慮時,應該讓生活范圍大大拓寬,應該依靠自身所處的特定環境,準備好為各種機會做試驗,從而為找到支點做好準備,然后繼續調整戰略,直到找到既能滿足基礎因素,又能給你動力的事業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對自己誠實或許幾年后的某天早晨醒來,你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輩子我究竟想做些什么呢?”
五、合理配置自己的資源
任何一個戰略,不論是企業戰略還是個人生活戰略,都是從數百次日常決定中產生的,它是關于如何安排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決定,是關于如何分配人、財、物的決定。生活中的每一個有關如何分配精力和金錢的決定,都表明了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你可以盡情地談論自己的生活,談論有什么清晰的目標和戰略,但是如果你投入的資源和你的戰略方向不一致,這些談論都毫無意義。如果最終不能有效實施,你的戰略只能是一個良好的愿望。
怎樣確保實施的戰略是你真正想要的呢?
那就看看你的資源流向哪里去了,我們可以通過資源配置過程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這個過程沒有支持你決定了的戰略,那么就會有出現嚴重問題的風險?;蛟S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仁慈的人,但是你多久才會有一次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慈善事業或慈善組織的經歷呢?如果家庭對你是最重要的,當你考慮在各種自由支配的時間(或非自由支配的時間)里做選擇時,對家人的考慮是不是你的優先選擇呢?如果你做了決定,想把血汗和眼淚投入到某個方面,但這與你渴望變成的人不相符,你就無法成為你渴望變成的那個人。
?最后,生活中除了事業還有很多優先項,包括:家庭、朋友、信仰、健康等;所以想要尋求最終的幸福,首先要明確哪個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然后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
>>>>>>>>>>>>>>>>>>>>>>>>>>>>>>>>>>>>>>>>>>>>>>>>>>>>>>>>>>>>>>>>>>>>>>>>>>>>>
往期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