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營第三期第十二課:小說創作的環境描寫。
一、環境描寫的重要性及具體筆法
什么叫小說的環境?所謂環境,就是小說中的人物演繹故事情節的場所。就好比戲劇作品舞臺上的背景一樣,也就是小說故事的舞臺。這個舞臺非常重要,什么樣的人物故事,就需要什么樣的舞臺。一部優秀作品的環境,可以讓人身臨其境。
現在有不少小說,非常不重視這個必須的舞臺。在他們的小說中,你會覺得所有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不著地氣的,虛虛地浮在半空里。因為你看不到環境,好像這些人物故事是發生在空氣里。
老師用《紅樓夢》中林黛玉剛進賈府時沿途所看到的環境景物描寫和老師的作品《玲瓏玉女》中“玲瓏鎮”的環境描寫具體分析了小說寫作中環境描寫的重要性。
我們要想寫好環境,當然第一個重要的手段是觀察。一定要學會用一個作者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攝影者的眼光。道理一樣的,就是要善于捕捉。不僅去捕捉那些展現在自己面前的精彩瞬間,更要學會去捕捉生活的細節,細到屋頂的一磚一瓦,花草樹木的一枝一葉,小貓小狗的毛發顏色,人物形象的一顰一笑,以及服飾上的花紋圖案,顏色,還有眼睛的顏色,眉毛的長短、粗細,一顆痦子長在什么地方。因為你只有學會這樣細微的去觀察,你才可能有大量素材的積累,有了大量素材,你才可能在創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環境描寫的具體筆法,其實就是鋪陳狀物,通俗一點,就是用準確細致的筆法,刻畫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國畫有這樣一句話:“寬可走馬,密不透風”,什么意思?就是需要寬松留白的時候,你就要學會大塊留下空白,需要細微描繪的時候,就要練針的縫隙都不留下。對于文字創作同樣如此。所以我們對環境的許多細致描寫一定要到家。
以老師《玲瓏玉女》中的文字為例。
玲瓏鎮西街上,一架華貴的馬車由南向北駛來。這架馬車,梨花木打造的車廂,漆得油光瓦亮的紫紅色。車廂兩側雕龍刻鳳,廂頂鎏金燙紅。車窗掛著兩層簾子,外面一層是江南著名的繡花織錦緞,里面還有一層豆青色的細紗簾。隱隱透過紗簾,見車廂里坐著個公子哥。一身翠綠錦袍,頭戴紫金頭冠。冠上垂下兩綹大紅流蘇,胸前一把黃騰騰的赤金配鎖。
當然你可以只寫這段話第一句,“玲瓏鎮西街上,一架華貴的馬車由南向北駛來,車廂里坐著個公子哥”。把157個字,壓縮成32個字。這是現在很多新手的方式,你覺得這樣的書有看頭,還是用157字有看頭?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按照小說的要求,肯定是用157個字。因為這樣才符合寫活環境,寫活情節和寫活人物的要求。因為真實的生活中。既然是一架華貴的馬車,那么華貴也不是泛泛而談的空洞的一個詞,而是需要有內容去充實體現出這份華貴來。所有這里才會極為細致刻畫這部車。從車的木材,到油漆裝飾,處處都要突出華貴。為什么需要這樣?這樣才能突出車主人是江南富商,是玲瓏鎮巨富之子。什么叫形象思維?就是這樣的邏輯思維方式,不是空洞的說教與直白的簡單敘述,而是通過許多真實細致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感受。你寫一個美女,不需要用美這個字,而是用具體化的描述,從眼睛鼻子寫到耳朵嘴,從五官寫到四肢體態,再加上語言和動作,她自然就把美展示給讀者了。
二、環境描寫的分類
小說中環境描寫主要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天氣和景物等。社會環境包括小說人物活動的歷史背景、社會情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們為人物的活動和故事情節的展開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環境描寫就是將人物置于真實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環境中,特定的環境甚至對人物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者背景
在小說里,一般有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者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實性。比如:《曹操獻刀》的開頭,寫司徒王允以過生日為名,把眾位官員約邀到家里,忽然掩面大哭:“今日并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祖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于董卓之手。”
這段話是借王允之口向讀者傳達了“曹操獻刀”這段故事的時代背景“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留王劉協為皇帝,即漢獻帝,引得朝野震驚、亂世出英雄,為曹操的出場提供了社會環境。再比如《孔乙己》中開頭對魯鎮酒店的格局的描寫:“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錢,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這段環境描寫賦予人物活動以特定的空間,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鎮的世俗畫。顧客貧富差距,階級明顯對立。這咸亨酒店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樣的描寫為主人公的出場做了鋪墊。孔乙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溫飽、沒人同情與憐憫,最后悲慘死去。
(二)渲染氣氛
每一篇小說都有一種感情基調,每篇作品也有一種特定的氛圍,作家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來渲染故事的氣氛,感染讀者。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悲哀的氣氛,襯托出人們悼念周總理的極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鄉》中對故鄉景象的描寫,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而魯迅《藥》一文結尾一段:時令雖已是清明,然而天氣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層層疊疊”的叢冢;這里沒有生機,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發出“一絲發抖的聲音”;這里沒有啼鳴的黃鶯,只有預兆不祥的烏鴉,而且“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這里借助環境描寫渲染出了墳場陰冷、悲涼的氣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候也能烘托人物豐富的心理,凸顯人物心理變化。王愿堅的《七根火柴》中的環境描寫在這一方面就更為突出。
“盧進勇從樹叢里探出頭來,四下里望了望。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躺倒在爛泥里,連路也給遮沒了。天,還是陰沉沉的,偶爾還有幾顆冰雹灑落下來,打在那渾濁的綠色水面上,濺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惱地嘆了口氣……”
這里的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襯托盧進勇因受傷而掉隊后迷茫、無助、苦惱、著急、盼火的心理,當然也為后邊火柴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四)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小說中的情節發展與環境描寫往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環境描寫往往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服務。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與情節的發展密不可分。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想喝酒驅寒,才會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廟。因為風大雪緊,草屋被風吹雪壓而倒塌,林沖才被迫到山神廟安身。為了擋風雪,林沖才用大石塊靠住廟門。為了避風雪,陸虞侯一伙才直奔廟里來等等,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深化主題,突出主旨
分析小說的主題,離不開對人物和情節的細致分析,也離不開對環境的認真考察。如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為了刻畫人力車夫祥子的辛苦,揭示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作者極力刻畫了日烈雨暴的情景。當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拉車掙錢;當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在雨中掙命。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展現了祥子吃苦耐勞、勤勞的本性,從而揭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慘的主題。
當然,一段具體的環境描寫,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這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綜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歸結為某一種作用。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動的特定場所,它決定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有時也反作用于環境。寫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文,除情節外,也要寫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寫好這兩種環境,可較好地烘托人物,進而充分、明確地表達中心。
環境描寫的作用很多,下面的總結基本可以概括:
XX具體運用了……手法,描寫了……場景;渲染了……的氛圍(與……形成對比)烘托了人物……思想感情;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鋪墊。
有一點,在這里需要明確一下,那就是現在比較提倡短文,快文,微小說,甚至還有所謂絕品小說,這類作品并不提倡細膩的描寫,提倡簡潔、短、爽等快節奏,是文學創作一種新形式。就新人而言,不提倡,也不主張新學者也開始就這樣學。文學需要積累,需要磨礪,不可能一蹶而就,最好還是腳踏實地,從頭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