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這本書,讀了兩遍,感慨良多。本書雖是寫于上世紀30-40年代,但是對于現代的我們寫文章依然有指導作用。書中圍繞作文這件事描述的非常的詳盡。其中有兩點使我印象深刻:第一,選擇書的方法;第二,正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針對這兩點我有些感觸和思考:
第一,選擇書的方法;文中提到選書的地方有兩處,第一處,枚叔替大文選擇課外書;第二處,王老師替樂華選擇學習文學史的書。這兩位老師選擇書的出發點不一樣,卻很實用。比如:枚叔替大文選書的時候考慮到大文作為一個初中生,學習已占據很多精力,閑暇時間不多,建議大文“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將大文案頭的古書歸置原位,重新整理了書架。整理后的書架,集合了古書、外國小說、詩、詞、史和中學生雜志等時新的雜志。讓大文在有限的時間里,更經濟的讀到適合自己的書。我們每個人最珍貴的就是時間,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抽出一段閑暇的讀書時間,已是十分難得,更加要珍惜,選擇的書更是重要。當樂華向王先生請教,如何選擇學習中國文學史的書。王先生在不清楚樂華學習的動機前提下,沒有隨意推薦,再次去信給樂華。他了解到樂華的想法是從學習文學史的過程中,間接接觸歷代的代表作品,擴充知識,修養精神。但是市面上推薦的書質量層次不齊,樂華自知沒有這樣的眼力,非常希望王先生能給予指導。王先生見狀及時回信,告訴樂華選書時避免上當的辦法:1、體會作品的“真味”,求教比較好的選本比求教文學史強;并推薦了讀詩、詞的幾本書。2、了解文學的源流和演變,可從文學史的線索去選擇歷代的名作。樂華欣然接受。王先生以學習目的作為選書的依據,這種方式對我們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身邊同事、朋友購書很積極,讀書卻很費力。市面上流行了什么書,便買回來,讀了幾頁,又被新的書給吸引了,轉而又奔向了另一本。這種風向標式的購書意愿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如果能在購書之前,多問問自己,力求什么目的,讀哪樣的書合適。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也是一種尊重。這兩位先生從學習目的、個人狀態出發幫助閱讀者選擇書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在碎片化的時代里尤為重要。
第二,正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文中“文章病院”和“修辭一席話”這兩節分別介紹了寫文章常出現的毛病和準確表達意思的修辭手法。思想和言語習慣不通暢是導致文章出現毛病的根源。毛病的種類包括用詞、用語不適當;意義的欠缺和累贅以及意義不連貫,欠照應等三種情況。這些問題也常出現在我寫的文字中,仔細追究導致這類情況的根源就是在思考寫作大綱的時候,沒有梳理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些什么,寫文章時只順著思路記錄下來,卻沒有仔細排查文字的毛病,是否準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如何準確的傳達自己的意思呢?“修辭一席話”的章節里,趙景賢老師提到一個觀點讓我茅塞頓開,他說:“修就是調整,辭就是語言,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恰好傳達出我們的意思。”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時刻在與各種人打交道,文字也好,語言也罷,都是我們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方式。如何把握傳達信息的準確與輕重,修辭就是我們衡量的分寸。文中還提到“消極的修辭”和“積極的修辭”。前者的要求是語言上沒有毛病,表述清楚即可;后者追求的是利用感覺的要素,積極地使所說、所寫的語言增加力量感。消極的修辭常運用在公司的公文,專業的論文等事務性的文章中,以意思清楚為第一要義。但是積極的修辭多用于詩歌、古詩詞這類文學形式,從字里行間的描述我們就有了畫面感。文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合適的場景中運用合適的修辭手法,準確的傳達意思,在寫作的過程里要細細揣摩。
這本書對于今天的老師、學生學習寫作依然有指導作用,故事簡樸,卻道出了作文最核心的門道。希望有更多想些文章的人看到,與大家共勉。
無戒21天訓練營 日更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