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月29日閱讀摘錄(459~480)
1.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而我這里所指的,并不是天生幸福,譬如說是心愛的父母遺傳給他的某種天賦,而是指勞動的幸福,——我們應當引導兒童去獲得這種幸福。
2.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 。
3.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是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
4.人在勞動中的精神生活,是勞動與精神世界的統一。要使學生熱烈地愛上一種勞動,使他的心由于激動和自豪而快樂的戰栗,使他在勞動中自己尊敬自己,使他由于珍愛自身的勞動而珍愛自己。
5.我堅定的相信,只有那種在親身的勞動中發現、顯示和看到了自己的人, 才能真正成為可教育的人,才能敏銳的感受到長輩(父親、母親、教師)的道德力量的影響,特別是敏銳地感受到集體的影響。應當通過勞動教育來挖掘一個人的心靈,挖掘每一個人身上所蘊藏的那個唯一的源泉,而這種源泉經常是被表面上的冷漠、無所謂和消極的態度所掩蓋著。
6.教育的明智、復雜,令人痛苦的艱難而同時又是令人歡樂的地方就在于: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早在童年時期、童年和少年交界的時期以及少年時期,就在一項心愛的勞動中發現自己,忘我地迷戀于心愛的勞動,并且取得優異的成績。
7.假如每一個學生沒有在勞動中表現出自己,沒有體驗到自身的尊嚴感,那么我們就會成為無能為力的教育者,我們的話,我們的教導和勸告都不會被年輕人的心所接受。只有借助每一個學生心靈的這些極其細微的活動,只有依靠每一個學生在勞動中表現出自己,我們才有可能維持和保護住持久的學習愿望。
晚上讀《給教師的建議》,恰巧讀到關于勞動的部分。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勞動在教育中作用的闡述讓我聯想到今天家訪的三個學生。
早上,孫校長帶著五年級三位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去部分學生家家訪。
雨后的路泥濘不堪,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去學生家里。門口的狗見到陌生人開始防御性狂叫。
從敞開的大門中看到王琴匆匆往東巷口跑。我連連喊她也沒讓她停下腳步。走近才知她不是不理,而是恰好急著上廁所。
目光所及干干凈凈,地面上連一片落葉都沒有。我知道這都是王琴的功勞。
王琴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在上海打工,姐姐在外地上學。平時在家,做飯洗衣整理房間不在話下。除了干家務之外,她還要幫助爺爺照顧癱瘓在床的奶奶。
暑假在家,她一人承包了所有家務。每天早上做完飯開始手洗衣服,有時累得腰酸背痛。姐姐在家并不伸手幫忙,還要妹妹來照顧呢。這是她暑假日記中寫到的。忙完家務開始幫助奶奶進行康復訓練,毫無怨言。
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即便基礎弱一點,也會讓人喜愛欣賞。
從王琴家出來去欣怡家。欣怡家門口到處是積水,水里清晰可見雞羊的糞便。小心避開糞便走到院子。欣怡爺爺正和幾位鄰居打牌。見到我立馬站起來,牌場也散了。
院子不大,東面靠墻搭著棚,棚里放些雜物。羊的糞便很多散發出撲鼻的異味。
問欣怡去哪里了?她爺爺說在床上還沒起。此時已經十一點多了。爺爺打開西屋的門,我的腳步隨及到達。
門一開,一股濃烈的說不出來的怪味闖入鼻腔。低頭一看,地面上的垃圾堆積如山,根本無法下腳。屋里很暗,一開始看不清欣怡在哪?很快欣怡從被子里出來了,睡眼朦朧。我叫她,她只是嗯。被子是白色的,可是已經很難判斷它本來的顏色了。黑乎乎的房間,黑乎乎的被子,黑乎乎的孩子。
她爺爺說她一天到晚玩手機,玩夠了就睡,睡夠了就吃,什么活都不干。如果是王琴的話,這些垃圾早就被她處理干了。同樣的女孩,怎么差距那么大呢?
欣怡和妹妹跟著爺爺生活。父母離婚后都對這兩個孩子不聞不問。年邁的爺爺扮演起父母的角色。可是爺爺還要照顧家里的十幾畝地,一到農忙要連軸轉。除了種地之外,家里還養了一群羊,天天要去山上放。按理說,這樣家庭的孩子應該能干的呀。可惜,她不是。
懶惰的她看不到爺爺的辛勞,懶惰的她習慣待在臟亂的環境中,懶惰的她失去奮斗的意志得過且過。真是為她的未來擔心!
聯系宇亭家長,發來位置導航尋找。接近目的地,宇亭已經在路口等著了。看到他第一感覺是又胖了。
宇亭見到我們滿臉笑容地向我們問好,絲毫沒有拘謹。
走進他家,好寬敞的院子。院子不僅大,而且干凈。特殊原因,宇亭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很健談,很熱情。我們在聊天中得知宇亭的勤快。
爺爺奶奶去地里干活,他會在家主動燒飯。每天早上,他會一個人洗全家的衣服。晾衣架上掛著的衣服在炫耀宇亭的勤勞呢。
沒想到宇亭這么勤快。我們夸了他,他沒有害羞,而是對我們鞠躬說謝謝。家訪中難得遇到這么禮貌的學生。
接過禮物,他又深深地連連鞠躬。我們都被他的真誠打動了。懂得感恩的孩子真好!
“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 。”三個孩子對勞動的態度決定了教育的可行性。熱愛勞動的孩子不但會自我教育,也愿意接受老師及家長的教育。只有孩子發自內心去體驗勞動的幸福,教育才會悄然發生。這需要家校共同合作。家庭給孩子埋下勞動的種子,學校給予陽光和水分,小種子終有一天會長成自己的樹,開出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