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規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這篇文章,作者雷德福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經濟規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戰俘營,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無中生有。
二,公平與效率,哪個優先?
100年前美國的馬糞爭奪案的判決思路是: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公平的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個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考量。因為有效,所以公平。
三,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在比較時,不僅要看到那些看的見得東西,也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在100年前的文章《看的見的和看不見的》中說: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點,能否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他在文中提到破窗理論,有國家發展,工人就業,節省物資三個常見變種。
四,區分愿望與結果。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個人如何致富,國家如何富強的學問。一般認為,現代經濟學始于《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
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規律。因為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的結果。經濟學要問的是:為什么有時候好心會辦壞事?比如:最低工資制度,本來是為了保護窮人,但最后窮人的境遇反而更糟了;我們同工同酬,本來想保護弱勢群體,最后卻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政府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而是一個冒號。因為人是有能動性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后,事態走向,往往事與愿違。經濟學研究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五,人是否理性,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不重要。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阿曼?阿爾欽1950年發表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不確定性、進化和經濟理論》,為經濟學大廈找到了堅實的基礎。成為經濟學里被引用最多的文章。
他說:首先世界是不確定性的。人沒辦法算出最優解,頂多是個最優的概率期間。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優,而是存活。
經濟學堅實的研究基礎是: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條件。什么情況下,能存活下來,如果條件發生改變,存活的情況又會發生怎樣改變。
通過達爾文的優勝劣汰進化論觀點視角,研究經濟活動和經濟制度的生存條件,是阿爾欽的創造性貢獻。
六,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人性自私會推動社會進步。每個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福利時過程中,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讓他的努力轉變為對公共事業的推動。
人性自私,同時具有同情心和愛心。而人的愛心有限,隨距離拉遠而減弱。僅靠愛心不夠,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場協調。
亞當?斯密睿智的看到:一個人盡畢生之力,亦難博得幾個人好感。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大世界靠市場,講規則。
看清人的兩面性,找到對付兩面性的方法,亞當?斯密就為市場經濟找到了堅實的基礎。被稱為市場經濟之父。
七,市場分工將成千上萬的人聯系在一起。
倫納德?里德的文章《我,鉛筆的故事》,詳細講述了,一只鉛筆的生產過程。成千上萬的人參與生產,而價格卻微乎其微。這就是市場分工的力量,這是多么神奇的現象。
八,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世界扶貧組織多年行善扶貧,難見成效的四大原因:
1、缺乏反饋機制,怎樣行善才是有效率的。
2、委托代理問題。花的不是自己的錢,認真程度大打折扣。
3、所托非人問題。很多貧窮是由政府造成,把錢給這些政府,適得其反的效果。
4、養懶漢效應。扶貧會造成人的依賴和惰性。只希望持續獲得援助。
而商業行為,由于市場機制協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大幅持續而高效的改進了人們的福利,降低商品價格,從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因此說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九,稀缺讓經濟學大廈更穩固。
什么造成稀缺呢?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物質越豐富,需求越新奇。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十,選擇和歧視。
歧視是不可避免的。稀缺、選擇、區別對待和歧視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選擇就不可避免,區別對待就不可避免,歧視就不可避免。
資源是稀缺的,比如大學招生名額100個,照顧了這個群體,就會損害另一個群體的利益。凡做選擇,必有歧視。
歧視不是問題,如何歧視才是問題。
十一,凡歧視必得付出代價。
芝加哥大學貝克爾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中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價。
歧視的起源:一是偏好。二是信息不對稱。以偏概全,有時也是不得已。對別人歧視越多,自己付出的代價越大。
比如,馬云當年找投資人,有人覺得他夸夸其談,不靠譜,不把錢投給他,現在,應該會很后悔。錯誤的歧視,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偏遠小鎮歧視更嚴重,而繁華大都市歧視現象會少很多。因為不需要付出很多代價,我們會縱容自己的歧視習慣。當我們要付出很高代價時,就會節制自己的歧視習慣。
十二,歧視的作用和限制歧視的惡果。
現實中,歧視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著市場改變歧視標準的話,就可能釀成惡果。
比如美國次貸危機。銀行本來是謹慎理性,歧視弱勢群體,不愿意放貸給他們。大多數人是買不起房子的??烧糁破缫?,開始平權運動,要矯正社會不公,支持弱勢群體,鼓勵他們買房。威逼利誘銀行放貸。而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毒的,就把這些債務打包成一些產品,賣來賣去,擊鼓傳花。最后的結果就是金融海嘯,次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