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內容
在莫高窟第428窟東壁門北壁,繪《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畫》,這幅故事的情節發展繪成上中下三段,從上至下呈“Z”形走向。
西秦沙門圣堅翻譯的《佛說太子須大拏經》中有對這個故事的詳細記載。
故事是講:過去若干世,葉波國太子須大拏樂善好施,有求必應。他的妻子是鄰國的曼坻公主。
一日,太子出游,見到病殘貧苦之人,決心救諸他們,他得到父王的允許后開啟國庫庫救濟貧民。千里之外的民眾也都聞訊而來。
葉波國有一頭蓮花白象,力大無窮,能力敵雄象六十,被視為國寶。敵國國王想除掉這頭白象,聽說須大拏盡其所有施舍于民。于是招募八個梵志,前去求索白象。
須大拏猶豫再三,但有求必應的諾言在先,也只好將國寶贈與梵志。此事傳出去后,朝野震驚,國王憤怒至極,立即懲罰太子去六千里外的檀特山中靜思己過。
太子將自己的資財作為最后的施舍后,攜妃子及兩個子女啟程。沿途又數次遇到婆羅門請求施舍,須大拏先后將馬、車、衣物盡皆施舍。行至半途,又遇到曠野大澤,糧食和水都沒有了,但太子仍然堅定地向檀特山走去。
帝釋見其如此艱辛,變化出一座城郭鬧市及一切衣食伎樂奴婢童仆,勸其留住。太子說,父王命我往山上思過,違命逗留非孝子行為。于是穿城而過,多日后,到達檀特山,拜見了在山中修行的阿州陀仙人并在其住處旁邊結草為廬,以瓜果為食,靜心思過。? ? ?
再說,鳩留國有一個婆羅門,相貌奇丑,年四十才娶妻,但他的妻子卻端莊秀麗,人見人愛。每當他的妻子到井邊汲水時,一些市井少年都在她旁邊譏諷她相貌丑陋的夫婿,并對她調戲耍鬧。
美妻哭著向丑婆羅門傾訴,并說,如果不給她找一個奴婢代做一切外出勞作的事情,絕不與他同居,并以自刎相威脅。
丑婆羅門無奈,只好赴檀特山請求須大拏將他的子女施舍給他做奴婢,侍奉嬌妻。太子雖有不舍,但仍然將子女捆送給了丑婆羅門,任由丑婆羅門鞭打驅使。
當時太子妃正在山中采果,預感到災難將至,急忙返回。帝釋為成全太子施舍的善心,化作獅子阻礙太子妃的歸途。待丑婆羅門遠去后,太子妃歸來不見子女,痛不欲生。須大拏苦苦相勸,妃亦認命,從而安靜了下來。
帝釋欲試探太子布施的誠意,也變成一婆羅門,求索太子妃。須大拏亦把太子妃給他。此時帝釋復原形,將太子妃還給太子。
當丑婆羅門驅趕二小兒回家后,其妻見子女尚幼,無力勞作,更難忍受奴役鞭打之苦。罵丑婆羅門無能,命其速速將他們賣掉。
丑婆羅門驅趕二小兒至葉波國城內,恰好將兩個孩子賣給了國王。國王的孫子失而復得,也想念太子須大拏,于是遣使接太子夫婦回城。
敵國得知太子慈善,亦歸還蓮花白象,并送以金銀珠寶。太子仍將白象送給鄰國,兩國修好,化敵為友。
太子回宮拜見父母,并將所有庫藏盡數布施。須大拏太子即是前世的佛陀,他樂而好施,幫助了無數需要幫助的人,故而今世成佛。
2、壁畫內容
莫高窟第428窟的這幅故事畫以橫長卷形式繪制,由于故事情節較多,畫工將所有故事繪成上中下三段,從上至下呈“Z”形走向。
上段從左到右繪辭別父王出游、請父王開庫布施和八個梵志求施白象撒個情節。? 中段從右至左繪梵志騎白象而去、大臣控告太子施象、太子被罰去檀特山思過、臨行前布施、辭父王、臣民相送等情節。
下段從左至右婆羅門乞馬而去、求車而去、乞衣物而去;太子及太子妃背著子女前行;帝釋化出一座城郭請太子留下,太子穿城而過;抵達檀特山,結廬修行;太子將子女送給婆羅門,子女繞樹不愿意往前走,被婆羅門鞭打。后續故事情節未畫。?
?1、婆羅門形象丑陋,張牙舞爪,強行索要大象,氣焰囂張,如市井無賴;
2、婆羅門騎象而去,畫面中七個婆羅門騎在大象身上,手舞足蹈,洋洋自得,行走在三角形的山林間;
3、須達拏赴檀特山前最后一次施舍,畫面中太子面前一人捧著衣服躬身致謝,其身后上方已得布施的兩人各背一個大包袱,又有一人出迎接過包裹。畫面中呈現出的似乎不是百姓喜得布施,而是發橫財后的貪婪和自私的情態;
4、婆羅門騎馬而去,婆羅門摸著頭,回頭望著須達拏,洋洋自得而去;
5、婆羅門求車、求衣,畫面左側是婆羅門站在太子前求車,得手后拉車而去,畫面右側,太子把各人的衣物盡予施舍;
6、婆羅門肩挑衣服,得意而去;
7、須達拏夫婦肩膀上背著子女穿過城郭,這座城郭就是帝釋化成的,房舍、門前有彈琴、撥箜篌的樂伎迎接,太子背負子女繼續前行,擺手示意,表示拒絕入室;
8、須達拏在檀特山修行,畫面左側繪太子及太子妃跪在阿州陀仙人前,請求指點。畫面上方,太子及太子妃結廬修行。右下方太子的子女與猴子和羊等動物玩耍。
圖中下方,太子妃挑果籃,帝釋化獅子阻礙妃子歸途。畫面右上方,丑婆羅門于草廬前求太子施舍子女,太子應允。子女繞樹不愿意前行,丑婆羅門牽著被捆的子女,揚鞭驅趕。
此外,在莫高窟第423窟、419窟也繪制了此故事畫。其中第423窟窟頂的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畫的情節用山作為間隔,不至于各個情節之間混淆,色彩以青、藍、紅、白四色為主,敷色淡雅。整個畫面清新,人物身材造型也漸漸向唐代過渡。?
共描繪了26個故事情節:
1、太子及太子妃在宮內;2、婆羅門求象;3、太子施象;4、國王罰太子去檀特山思過;5、妃誓與太子同往;6、太子請求不是自己家財七日;7、布施、8、辭別父母;9、大臣百姓送別;10、求車;11、求車;12、婆羅門拉車而去;13、婆羅門求衣;14、15、盡施全家衣飾;16、背負子女前行;17、太子不留在帝釋所化的城郭;18、到達檀特山,向阿州陀仙人求教;19、結廬思過;20、小兒子騎獅游玩;21、丑婆羅門美妻在井邊遭調戲;22、美妻哭訴要找奴婢;23、丑婆羅門打聽太子所在;24、太子送兒女給丑婆羅門;25、小兒女被賣到皇宮;26、國王接回太子及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