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旁邊的漢口路上有一家二手書店,名字叫唯楚書店,書的種類多,價格適中,明碼標價,而且經(jīng)常可以淘到很多意外外書籍。大概在四年前的時候,我在逛書店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梵高傳》,在書店的角落里,上面落了很多灰塵,和很多藝術類的畫冊在一起。當時的我,只知道有梵高這個人,知道他曾經(jīng)割過自己的耳朵,最后還自殺了;還有,他畫過很多的畫,尤其是著名的星空和各種各樣的向日葵。
翻看這本書就覺得特別有意思,可以說是一本完整的梵高傳記,讀來就像小說一般。但是,當時的梵高,就像莫奈、塞尚、雷諾阿、馬奈等這些印象派畫家一樣,對于我只是一個名字而已,跟我的關系并不大,至少沒有到我專門去讀他的傳記的地步。
2016年在挺身而說上黑帶班,應該是課程第二天,老蔡帶我們看一幅畫,剛放出來的時候,感覺特別熟悉,原來是梵高的《星空》。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如何去欣賞畫作,相較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宗教畫,印象派的畫其實是更難理解的,它不像拉斐爾畫的圣母畫,你有背景知識可以了解,印象派的畫不是來源于故事或者傳說,而是畫家所看到的,經(jīng)過畫家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反芻出來。所以,看《星空》就容易陷進去,近了看就是一塊一塊的色塊,但是遠了看就是一個整體的形象。
那堂課,我被逼著坐在這幅《星空》前看了30分鐘,對于沒有看畫經(jīng)驗的我,其實很快就把這幅畫看完了,甚至一些局部的細節(jié)也沒錯過,當我精神準備游走身外的時候,我想到了兩個東西:梵高為什么要畫這幅星空?他在畫這幅畫的時候心中在想什么?他不可能說,哇,夜晚的星空真美,我把他畫下來吧。即便真的這樣,真實的星空也不是他畫出的這個樣子吧?這樣的不停想下去,促使我想更多的了解這個人。
2017年,一部叫做《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電影轟動了藝術圈,作為資深影迷我有幸看到了這部電影。影片聚焦的是梵高死去后,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幾百位畫家用梵高當年自己的畫串聯(lián)梵高最后的日子,試圖還原梵高怎么死的。
從這部電影我才開始理解這個叫做文森特的男人,他的生活,他的時代,他的追求和不甘。在這部電影里面有句話特別打動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梵高從30歲開始正式畫畫,30歲之前他做過各種工作,聽從家庭安排去學做牧師、為了謀生取得一個能糊口的職業(yè)去上學,但仍然一事無成,即便從30歲開始畫畫,仍然被誤解、被貶低,不被認可,直到37歲他死去的那年,他只賣出去一幅畫,但他畫的上千幅畫會照亮整個人類。每當我自己難過悲傷的時候,我就會把這部電影拿出來看看,讓自己暫時沉浸在文森特的畫中,如果我們必須面對每天的功名利祿的畫,文森特會告訴我,還有一個真善美的世界。
2018年4月份去了趟巴黎,在塞納河邊的奧塞美術館有幾幅梵高的畫。看印刷品和真跡的最大的一個區(qū)別可能就是儀式感。你不能隨便去見自己的偶像的,如果冒冒失失的就進去,冒冒失失的拍照,你會覺得是對他的冒犯。相反,你會在進門前,對他說:文森特,我來看你了,感謝你這幾年的陪伴,感謝你留下來的這些用生命揮灑出來的畫。甚至你要整整衣裝,生怕什么地方做錯了。你可能會先去逛完其他的展品,把他的畫留在最后,是緊張還是害怕?這時候我才理解,真正看到自己偶像的時候你不會興奮,反而是抑郁的。即便有機會和他說幾句話,不打擾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回來后,2018年10月份讀到《梵高手稿》。如果從別人的解讀來了解一個人的話,總是感覺隔了一層,直接通過畫來理解又太近了,這種近有時會不舒服,因為你會害怕自己抓不住畫家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是什么。而剛好的距離是畫家自己的解讀。這本《梵高手稿》收集了幾乎梵高所有的信件,而大部分收信人是他的弟弟,梵高稱之為:親愛的提奧,他基本上是梵高的唯一經(jīng)濟支柱,也是最能夠理解梵高的人。
在梵高的書信中,一個苦悶的文藝青年形象慢慢的在我腦海中形成,一個不甘失敗,但是又不斷努力的畫家,憑什么不能好好的活下去呢?
讀那些信件的語言我好像看到了最真實的梵高,他會因為發(fā)現(xiàn)一個繪畫技法而興高采烈,會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大發(fā)脾氣,會哄著弟弟給自己寄生活費,但是就是讀不到他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在最艱難的時候他都撐過來了,為什么會自殺呢?這么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么一個自戀的人(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自畫像),如果再等一年的話,整個世界的認可就會到來。
所以,我是斷不會相信他會自殺的,難怪在《梵高傳》里面的推論是死于意外,被一貫捉弄他的鄉(xiāng)村小伙打傷致死,而非自殺。
前天參加年會,要求帶一個禮物。我思來想去不知道送給別人什么東西好,后來走到了四年前的那家書店,買下了那本《梵高傳》,裝上行囊,送給了新認識的朋友。文森特陪伴我走過了很重要的一段日子,他的經(jīng)歷,他的抗爭,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陪伴我的新朋友,不管生活對我們怎么樣,都不要怕。
同時把書里的這段話送給讀到這篇文章的你。
夜里,他長時間地散步于街道,仰望著天空,思考著有關遙遠的星星和不可見的世界的新聞報道,想象著他似乎無法在自己的世界里進入的天堂之國。
“我總是覺得我是一個旅行者,” 他寫道,“走向某個地方和某個目的地。要是我告訴自己這個地方和這個目的地并不存在,那在我看來非常合理,也非常有可能。”
他將生活比作一趟 “單程火車” :“你飛速前進,但卻無法辨別任何近在咫尺的東西,特別是,你看不到火車頭。”
附:梵高的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