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時值深秋,在白露凝結成霜的日子,一人,一舟,穿越重重蒼茫的蒹葭去體味秋日里最好的時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時值深秋,在白露凝結成霜的日子,一人,一舟,穿越重重蒼茫的蒹葭去尋覓心上人。但不知為何,總是隔著一江秋水,愛而不得,就像暗戀時漂浮不定的心情。
我們都曾讀過《詩經》里這首美麗的詩,你有沒有想過,什么是蒹葭?
蒹葭,就是蘆葦,又稱蘆花。它依水而生,入秋變黃,花開如雪,紛飛時宛如夢境,仿佛道不盡的思念情深。
蘆葦最美的是姿態。它很飄,像一個飛舞的精靈,飄在幽靜的池塘水泊邊,飄在詩人的案頭筆尖上,飄在游子離愁別緒的心間,飄在你我熱愛的人間……
蒹葭泛月
總有飄逸在水邊
賞蘆葦,最美當是夕陽下,月夜里。
民國詩人郁達夫,去杭州西溪玩時,特地跑去秋雪庵,因為那里有一大片蘆葦花。據說,秋雪庵的名字,正是因為蘆葦花開如秋雪紛飛,便從詩句“秋雪濛釣船”中取名為“秋雪庵”。
然而,那天郁達夫去的不是時候,蘆葦并未開花。只見夕陽斜照,光晃蕩在瘦長的蘆葉、蘆桿上。雖說沒有秋雪的意境,可是郁達夫一行人卻覺得“一味的晴明浩蕩,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
郁達夫問老僧人,蘆葦什么時候會開出全白的花?老僧人微微一笑,“那就要等到陰歷十月,如果有月亮,那更美。”
后來,郁達夫有沒有再去看一次月光下的“秋雪”,我們不得而知。但徐志摩見過,因為他的詩回憶了那一刻:“這秋月是繽紛的碎玉,蘆田是仙家的別殿;我弄一弄蘆管的幽樂,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水的嫵媚,月的溫柔,蘆的飄逸把自己包圍其中,所有的煩惱都仿佛被滌蕩,身心仿佛也跟著放飛。
蒹葭泛月,飄逸的美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想要飛翔的心。
秋蘆飛雪
離愁飄蕩在心間
歐陽修曾說,“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但,人總因草木而多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每到秋天,蘆葦就仿佛聽懂人們對這個季節的感受似的,紛紛變素變黃,又從瘦瘦的枝骨上生出一簇簇白花,隨風飄蕩,更添蕭瑟。
因此,蘆葦也常常成為離愁別緒的代名詞,被人們寫進思鄉送別的詩詞里。
送別朋友時,是李白的“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秋風涼爽,蘆花翻飛,如同各處漂泊的我們,此去經年,何時能再見?
自己漂泊時,是白居易的“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停舟的地方正有一片竹林,一叢蘆葦,不禁想起了離家那天,也是這樣的秋水惆悵,這樣的蘆花飄雪。
‘’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將至,你想家了嗎?
秋蘆飛雪,不知要被風帶往何處,就像匆匆離家的我們,不知命運要把我們推向何方。
幸好還有這紛飛的蘆花,假裝它模糊了我們的淚眼,掩飾飄蕩在我們心頭的離愁。
蘆葦有根
恰如你我飄世間
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因為人和蘆葦一樣,脆弱又堅韌,渺小又倔強。
秋天的傍晚里,抬頭是天高云闊,低頭是連綿一片的蘆葦蕩,仿佛背后總有秘密。那白蓬蓬的蘆花,天真爛漫地四處亂舞。暖黃色的陽光下,既心動又心碎。
蘆葦是脆弱的,它只能隨風起,依水生。然而,它堅韌,懂得為風低頭,留下最美姿態。
它渺小,所以從不和世界逞強。它美麗,所以從不在春天爭艷。蘆葦總在秋天兀自美麗,在風中勇敢飛翔,在四季自由生長。
作家周國平說過,“人這脆弱的蘆葦,是需要把另一支蘆葦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我們都是飄在世間的人,像蘆葦飄在水間。但,只要有根,總會讓你有夢可依,有心可歸,那也許是故鄉,也許是愛人,也許是理想。
歲月可將我們雕刻
生活可將我們磨礪
但只要像蘆葦一樣
牢牢守住自己的根
懂得堅韌與謙虛
我們依然可以迎著風微笑
看著夕陽落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