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有些人水平不高,卻當了領導管著一幫技能比他強的小弟們。有人挺不服氣的,憑什么能力強的人要加班加點的埋頭干活,他抖抖腳都混的比我們好。
還有些人,報過很多課,也看了很多書,可就是感覺一點長進也沒有。
你在職場中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我曾經也吐槽過、抱怨過,認為自己就是運氣不佳,職場競爭不公平。今天上了古典老師的課后才發現,我們之所以有怨言沒長進,因為我們根本不懂職場競爭規則,不懂玩法就盲目打怪,更別談提高“戰斗力”,成為職場MVP了。
體制中不懂規則,你要如何生存?
【10秒鐘看全文】
- 你知道職業競爭金字塔嗎?
- 如何在企業提高競爭力?
- 不滿足現狀的升級通關策略有哪些?
一 .職業競爭力金字塔
也就是職場競爭模型、章法,好比手機的說明書,游戲的玩法規則。
體力層:體力層競爭力指的是拼工作時長、拼體力。你這個月工作時長比別人長,你就比別人在體力層更有競爭力,比如工廠流水線的工作。
知識層:指的是你掌握了別人不會的知識,信息量大,比純體力工作的人收益高。比如,你大量閱讀了如何做思維導圖的書,學會很多EXCEL公式,研究了很多新媒體運營玩法,等等,比別人懂得多專業領域的知識是你的競爭優勢,但僅限于學習了各種知識,充其量可以稱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吧。
技能與才干層:懂得把知識運用到職場中(環境),并且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結果)——重要的不是知識,是學以致用。這就像,一個人說我上過很多秋葉ppt課,另一個人說我可以用ppt做一份漂亮季度總結報告。
為什么我們明白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只是停留在知識層,沒有把所學通過自己的理解消化加工并對外輸出。
資源層:你的競爭優勢在于你能更好的調用別人來完成任務,你手上有更多的資源。
如文章開頭,我朋友抱怨他的領導水平不高,卻混得卻好。那個領導我也認識,他在專業知識和技能領域上確實比我朋友遜色很多,但他能夠輕松調配資源完成任務。大企業一個項目往往是需要跨部門合作的,大家彼此不認識,各自手上都有一堆事,不可能但凡有需求就停下來協助你吧。通常項目推很艱難,就是因為部門跨度大人員協調難。可是,他就有本事搞定別人搞不定的人,請到別人請不來的大牛,保證項目按時間節點走完。
系統層:制定游戲規則的人,屬top級別的,比如創始人、CEO。玩法由他來定,別人遵守就好。
二.如何提高自己競爭力
了解職業金字塔模型后,我們應當如何提高自己競爭力呢?
體力層的人,靠勤奮獲得競爭力,這類人是努力的員工。
知識層的人,靠學習、信息獲得競爭力。這類人叫專業人士。
這兩種屬于學生競爭模式。
技能與才干層的人,靠結果、能力獲得競爭力,稱得上團隊骨干。
資源層的人,靠整合、溝通獲得競爭,屬于管理者。
系統層的人,靠規則、意義獲得競爭,比如CEO、創始人。
這三種屬于職場競爭模式。
先分析自己處在競爭力金字塔哪一層。
我剛畢業就做互聯網運營,而且專業不對口。那么初入職場的一兩年,我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在知識層面靠學習獲得競爭力。體力精力時間肯定是有的,只是互聯網運營完全不懂,這個階段的重點就得讓自己通過看書、上課、請教、查資料等各種手段學習到運營的概念、方法和思路,并快速熟悉工作環境,從處理好執行類的工作開始。
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手上的任務復雜化,我的重心慢慢由獲取知識,轉向從全局的角度做運營,帶小團隊更快更好處理事情。這個時候就該讓知識變現——做產出,運用在職場環境中并得到反饋,試著拉高層次在“技能與才干層”上靠結果、能力獲得競爭力。
如果是前面提到那個抱怨領導什么都不懂,薪資卻比自己高的朋友,他應該怎么做呢?分析他的情況,對技術知識很了解,并很好的運用到工作中,可以比別人更好更快地完成技術難題,能力和結果有目共睹。他已經在技能和才干層有競爭力了,那么他可以把眼光放在資源層面。多參加行業論壇,認識一些牛人,和公司內部同事搞好關系。
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看了那么多書,一點長進沒有?你只是看了書,獲取知識。真正有效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閉環的不斷循環:
行動(學習)——分享(環境)——反饋(結果)
如果你看了一本書,可以試著寫讀書筆記,在簡書上分享。
三.競爭力金字塔升級策略
如何一層一層往上通關打怪。
1. 打基礎,不跳級。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不要覺得資源層的人薪資高待遇好,就想著跳過學習和技能直接玩資源,結果你會發現帶不動,摔得慘。找到每個階段的重心,一步步來。
2.跳到舒適圈的邊緣,找到“最佳焦慮”水平。
當你在某個環境中有持續穩定的表現,感到周圍的人和未知的事都在你的控制范圍之內,這時你就在舒適區中。舒適區讓你感覺良好,就像在溫水里,很適宜呀。舒適的太久,就會慢慢失去原先的競爭力。溫水煮青蛙的道理很多人都懂。
當你發現做事情已經如魚得水,盡在掌握了,你應該試圖跳出舒適圈。正確跳出舒適區是應該先跳到離你最近的山峰——舒適區邊緣。一下子跳的太遠,容易焦慮過大,反而跳到了“危險區。”
離開舒適圈站到邊緣去,必然會伴隨一些小痛苦、不習慣,這些小焦慮實在你承受范圍內的——“最佳焦慮”水平。
3.間歇性迷茫意味著新階段的開始
我深有體會,每當我在工作中到了一個不知所措的迷茫階段,我反而會有些小興奮。因為我知道這段時間的迷茫,表明我正在成長,正在進入到一個新的高度,認知和技能上都會有所突破。然后焦慮的情緒會慢慢平緩下來,直到下一次的迷茫到來。
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的讓自己做正確的,但不習慣的事情,才有可能提高競爭力。職場上的間歇性的“陣痛”,讓我們小步快跑的加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