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主動的閱讀
- 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越主動,要求的越多,收獲的越多,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
棒球投手和捕手
作者像是棒球投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是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投出不同速度和曲線的球。如 快速球、曲線球、慢速球等。
讀者像是捕手,負責“接收”的工作。捕手的藝術就在能接觸任何球的技巧。同樣的,閱讀的藝術也在盡可能掌握住每一種訊息的技巧。
你的頭腦與書本之間可能會纏上兩種關系。閱讀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經驗可以象征這兩種不同的關系。
1 . 這本書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或觀點,從頭到尾你完全能夠明白,你在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作者只不過是把你們共同了解的東西寫成書傳達出來而已(此時,你的理解力并不一定增強了)。
2 . 你并不完全了解這本書,你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了你所了解的范疇,因為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
閱讀藝術的粗略定義
- 這是一個憑借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而會產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憑借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這是最主要的作用。
兩種閱讀的目的
一種是讀得懂的東西,另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二者之間的界限同城是很模糊的。我們可以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我們自己在閱讀報紙、雜志,或其他的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匯貫通了。這樣的讀物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的理解力就已經與他們完全相當了。
第二種意義是一個人試著讀某樣他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水平在對應的領域范疇就是比閱讀的人高上一截。這個作者想要變大的東西,能增進閱讀者的理解力。這種雙方水準不齊之下的溝通,肯定是會發生的,否則,無論是透過演講或書本,誰都永遠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了。這里的”學習“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和你自己知道的資訊在同一水平的資訊。
第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對這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桿“,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他有而讀者所無得洞見。
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的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一旦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吸收資訊是一種學習,同樣地,對你以前不了解的事開始理解了,也是一種學習。但是在這兩種學習當中,卻有很重要的差異。
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的事情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里等等。
如果用你記得住什么事,和你解釋得了什么事情之間的差異來說明,就會比較容易明白。如果你記得某個作者所說的話,就是你在閱讀中學到了東西如果他說的都是真的,你甚至學到了有關這個世界的某種知識。但是不管你學到的是有關這本書的知識或有關世界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資訊之外一無所獲。你并沒有被啟發,要能被啟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么這么說。
當然,你可以同時記得作者所說的話,也能理解他話中的含義。吸收資訊是要被啟發的前一個動作。無論如何,重點在不要止于吸收資訊而已。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確是讀錯了許多書。
英國詩人亞歷山大 蒲伯稱這種人是書呆子,無知的閱讀者。總有一些書呆子讀的太廣,卻讀不通。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這也可以運用在任何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
在閱讀和傾聽時,我們必須要思考,還必須運用它的感覺與想象力。一個人必須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象力。
因為傾聽是向一位出現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如果你問一位活生生的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如果你還是不懂他說的話,你可以再問他問題,剩下自己思考的時間,然而,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愛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樣,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與分析之后,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更進一步說,一位活生生的老師出現在你眼前時,你從了解他所說的話,來提升理解力。而如果一本書就是你的老師的話,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在學校的學生通常會跟著老師或者指導者閱讀比較困難的書籍。但對我們這些已經不在學校的人來說,當我們試著要讀一本既非主修也非選修的書籍時,也就是我們的成人教育完全依賴書本身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有老師的幫助了。因此,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